•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一人一犬一书店

发布时间:2020-07-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原标题:一人一犬一书店)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是一个地方。 ”

6月11日, 星期日。 上午10点钟,吕冬和他的“出版社”来到只有一百多平方米的书社。

“想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 ”

几乎与世隔绝的艾丽斯岛,因为岛上的一家书店而有了众多动人的故事。包括书店主人A·J·费克里在内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 在爱与被爱、付出与接受的意愿中,陷于孤独绝境的人们得到了拯救。

“关于人生的救赎与转化,因为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两年前,正是因为《岛上书店》,吕冬才有了这家众筹来的书社, 那一年他30岁。

选择

  书社每天上午10点营业,至夜晚10点打烊,12个小时。“出版社”在属于它的角落里安静地俯下身,吕冬轻轻抚摸着它的额头和下巴,赞赏伙伴的乖巧,“出版社”伸出舌头舔舐吕冬的手掌,向主人示好。

“出版社”是一条拉布拉多宠物犬,黝黑发亮,没有一点儿杂色。由于它长得“温和儒雅”,颇有“社长”风范,吕冬和书社店员们这样叫它。

“出版社”今年1岁多,来到吕冬身边时只有一本书大小。书社那时刚刚有了雏形。狗狗和书社在吕冬的生命里相伴成长起来。

吕冬、“出版社”、书社,究竟是谁成就了谁的成长,这很难说。“生活中每一桩糟糕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他说。

在创办书社之前,吕冬曾是一家移动广告传媒公司的高管,年薪数十万计。吉林大学本科毕业后,吕冬没去考公务员,没去北上广,也没有回老家江苏找一份稳定的事业编工作,而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业,做起了一个教育类的App,但最终以失败收尾。2009年,吕冬选择了就业,就职于长春一家移动广告传媒公司,成为公司营销团队的负责人。

吕冬在这家公司工作了5年,将公司年收益从200万元做到了2000万元,不到30岁就成为公司高管,年薪几十万元。除此之外,老板还向他承诺了可观的公司股份。

吕冬成功了,至少在当下社会评价体系里,他的人生已经有了成功的模样。

2014年,吕冬又选择了辞职。放弃了几十万的年薪、被承诺的股份。“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他说。

觥筹交错中才谈得成的生意,在商言商的真真假假,越是靠近成功的塔顶,吕冬越发现这一切都与自己的认知大不相同。

邂逅

  书社坐落在吉大南校致远街上的居民楼里,灌木丛遮挡了它的样子。一楼民宅改造成的书社被铁艺围栏“屏蔽”了路边的喧嚣。小院里的葡萄架下,丰富的鲜花绿植和深棕色圆桌藤椅将小小院落装扮得内敛而自由,定义了书社的小资格调。

从公司辞职的那段时间,吕冬的人生跌入低谷,这也是他思考最多的一段日子。一年多的时间,吕冬没有再去做事。2015年元旦,他去了台湾。吸引他的原本是五月天在小巨蛋的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已是午夜,如果不是因为台南的“读诗待日出”活动,那次台湾行恐怕不会对吕冬有太多特别的意义。

吕冬和友人跟随演唱会上结识的台湾朋友在日出前赶到活动地点。台南都市的年轻人围坐在海边篝火旁,弹起吉他,唱起民谣,听海风阵阵,诵读那些在青春岁月里留下美好的诗句。吕冬融化在那些音符和文字里,“那一切源于对生活的炽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是社会文明赋予年轻人的文化内涵。”吕冬被那些同龄人感染,也为台湾随处可以邂逅的画展、歌会、剧场表演、读书会深深吸引,“思想和文化的张扬是个体生命正确的打开方式,人生会因此变得不一样。”

成长

  台湾的经历把一种别样生活呈现在吕冬面前。恰巧在那个时候,吕冬遇到了《岛上书店》。做一个书店,吕冬的心里有了一个方向,那是一个与以往经历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倾其所有,并向一些多年的朋友们发出邀请,用众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创意。

他给书店起了一个简单的名字,“乐读书社”,“读书原本就是一件极为简单且纯粹的事,是自己和自己的交谈。”他说。

进入书社的玻璃门上有这样一句话,“读懂自己,然后去迎接你世界里即将发生的一切。”

轻柔的旋律,温雅的灯光,夹杂着咖啡香,萦绕在纯木色的书架和案头周围。

吕冬从吧台的高脚椅上离身,向店员叮嘱了几句,然后在书社的几个房间里来来回回转了几圈,整理书架上乱了位置的书,将它们一 一归位。比如在主阅览空间的书架上,有一块方格专属于故去的王小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沉默的大多数》、《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都安静地依偎在属于它们的位置。

做书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然并不复杂,但需要花费的精力和心思不比做公司高管容易。

“书店毕竟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文化场所。”他说,找书商、询价、进书、推广、做活动,事情杂七杂八,对创意的要求也高很多,“大学生是书店的主要受众,还有相当数量的读书人群会有自己的选择。书籍的品位、活动策划的新鲜度和内涵都决定了书店的品质。”

琐碎之外,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吕冬不再是拿着几十万年薪的职业经理人,温饱与理想的纠缠在书社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尤为激烈。就是在那个时候,吕冬有了“出版社”。

从老师家里抱走刚出生的拉布拉多之前,吕冬没养过宠物。他要熟悉“出版社”的习性,从照顾它吃喝拉撒,到训练它养成生活习惯;他要熟悉图书行业的规则,进入到那个领域,让乐读书社在圈内立名。他要和“出版社”成为伙伴,让它陪伴自己走一段新的人生;他要品读书社里的大部分书籍,关注顾客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发现书社里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现在,乐读书社已经小有名气,每天的流水足以让他向出资人展示一番。“出版社”也已经长大,陪伴他每天往来于住所和书社之间。

吕冬觉得,书社里的书籍虽然品位不低,但没有哪一本是“镇店之宝”,倒是那几张电影海报称得上珍贵。《蓝白红三部曲》海报上个性鲜明的色彩和人物,《一一》海报上那个走红毯的男孩背影,还有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海报上,那个手持电棒、在黑夜里仰望星空的少年。

那些电影海报被张贴在阅读空间的墙壁上。还有一面墙壁属于世界百位作家,那些黑白明信片和一张百位作家集合海报,记录了这个世界关于书与生命的几乎所有元素。

生活

  暮色降临,“出版社”闲逸地趴在属于它的角落里。书社里人陆续离去,吕冬还有没忙完的事。

这段时间,他正在筹划一个关于台湾文化的交流活动,“一个朋友原本想办一个台湾书友的联谊会,后来我们商量不如探讨台湾的文化生态,让更多大陆的青年以文化的方式感受台湾。”活动创意发出后,引发众多书友关注。书社曾经承办过几十人的活动,几个阅读空间和院落里都挤满了人,爱读书的人们聚在一起会因为这一点拥挤的感觉而更有快感。但是,要办一个百人参与的活动,书社只能作为一个分会场。对于吕冬来说,这比让更多人记住“乐读书社”这个名字更真实。

吕冬坐在吧台的一角,这个瘦瘦高高的年轻人,正专注于微信和电话中,联络交流活动的细节。右手手臂上是一串德文文身,“拜仁慕尼黑,我永远的球队!”

现在的吕冬不再是曾经的“成功人士”,书、电影、足球、慢跑还有骑行,是他关于生活的注解。

2013年骑行川藏线之旅,他领略了西藏的神圣和神秘,也目睹了同伴意外摔伤多处骨折的惨烈,“不管身边有多少人,那时世界只剩下自己和自己的博弈。”

至于曾经那段“成功”的经历和被人艳羡的生活,吕冬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当年那些追求如今已不再重要,“比如曾经热爱摇滚,现在更喜欢都市民谣,这就是人成长过程中有趣的变化。”

正如《岛上书店》里面的那句:“我们在20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40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夜里10点,吕冬最后一个离开书社,和“出版社”一同漫步回住所。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一人一犬一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