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的年轻人:把铁人精神镌刻在基因里
发布时间:2019-10-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新时代科技发达,有先进的控制装置,不需要大家像铁人老队长那样跳泥浆池,可是老队长那股忘我的精神,仍然在队里传承
铁人精神已经镌刻在了年轻一代的基因里,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等待着他们去开拓
走在大庆街头,随意向一个路人提起铁人王进喜,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翩翩少年,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他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制服井喷”“他打出了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铁人精神早已成了大庆人的集体记忆,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时节如流,世事变迁,这片热土记取了一代代年轻人的奋斗与荣光。如今的铁人精神谁来继承?他们是什么模样?拥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更优越的条件,精神传统能否顺利传承?日前,我们来到大庆,看到新时代的铁人们依旧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王进喜留下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科学求实的态度、爱国奉献的情怀一以贯之,延续至今。
“1205队没有逃兵”,铁人带过的队伍,吃再多的苦都不能退缩
驱车驶离繁华的城市商圈,在颠簸泥泞的土路上兜兜转转。左边是沼泽和成群的野鸭;右边是一片草地和牛群,再往前行,就是钢铁1205钻井队的驻扎地了。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虽然简陋,但墙上那条“工作标准向铁人看齐”的标语却格外醒目。
铁人王进喜就是这支钻井队的第一任队长,这支队伍曾创造出钻井“月上五千(米),年上双万(米)”的世界纪录,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尺(指钻井累计米数)突破百万米和钻井突破1000口的钻井队。
“虽然现在钻井技术进步了,可工作性质没变,和其他行业相比,条件依然很艰苦。”队长张晶是个80后,皮肤晒得黑亮,“冬天身上的泥浆冻住,脱下来的工服能直接立在地上;夏天不敢张嘴,一说话蚊子就飞进来……”
在张晶看来,新时代科技发达,有先进的控制装置,不需要大家像铁人老队长那样跳泥浆池,可是老队长那股忘我的精神,仍然在队里传承。
钻井队常年在野外施工,差不多每个月都要搬家六七次。“这次‘安家’的地儿确实有些偏远,不过大家都习惯了。”说这话的是队里的工程技术员、90后陈建国。3年前,他从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硕士毕业来到1205队,成为一名外钳工。钻井工作时常需要握着工具连续工作8小时,下工时,陈建国的手指都伸不直。
去年8月,在一次搬家作业中,由于连续多日降雨,井场成了一片汪洋。为了早日开钻, 6名党员抱着一根300多斤的地面管线,在没过膝盖的泥水里一点点接力传递。传到第二根的时候,陈建国的靴子陷进了淤泥里,为了不耽误时间,他甩下靴子,光脚踩进冰冷的泥水里,工作结束回到宿舍才发现,双脚早已被淤泥泡得又红又肿。
“那时真想逃了,”陈建国说,“可每次想放弃时,耳边就会响起队长的一句话,‘1205队没有逃兵!’这句话,是从铁人老队长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铁人带过的队伍,吃再多的苦都不能退缩!”
90后丛子博从事一线采油工作已有4年时间,在他看来,“采油工作和钻井工作就像‘两条会相交的平行线’,平行是因为工种不同,先钻井后采油,几乎没有交集,而相交之处就是铁人精神。”采油队都是24小时运作,过节也不休息,无论何时何地,都得随叫随到。有时候会在半夜出问题,得到现场调试,即使在家休息的队友,接到电话也会在20分钟内迅速赶来。“大伙儿经常一起从半夜12点干到凌晨5点,在黑暗中下到5米深的泥坑里作业、泥泞里走完5公里的路,这些都是工作的常态。”丛子博说。
“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脚步走……”如今,每天早上7点,厂里都会准时播放歌曲《踏着铁人脚步走》。“一开始并不习惯,觉得在现代化工厂里面放老歌有点‘违和’。但时间长了,就离不开它了。它是石油人的‘集结号’,是精神的力量!” 丛子博说。
今年8月9日,钻井队实现了国内钻井累计进尺300万米的突破,相当于钻透了339座珠穆朗玛峰。“铁人精神激励着我们,没有条件,就要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定下来的目标任务,再难也要完成!”张晶眼神坚定。
“新时代,铁人精神科学求实的这股劲儿没松,而且越来越紧”
1205队副队长张兆琦的想法是,要做到铁人说的“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2017年,张兆琦带领一群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探索出“精益钻井”管理模式,就是在钻井工序环节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从细节里找办法,分析钻井施工每一道工序,对钻井施工中影响效率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仔细的收集、汇总、分析,“核心就是消除浪费,实现钻井生产的高效率、零浪费和低成本。”
经过排查,张兆琦带领团队针对工序衔接、重复劳作、无效等待、不良返工等7项影响钻井生产的主要消耗点进行改进。为此,他带领攻关小组探索应用了一项新技术,让1205钻井队在打斜井时不需更换钻具,率先实现“一趟钻”打完井,为冲击年钻井进尺十万米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2018年,他又继续探索了精益钻井生产模式的2.0版,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历史性地实现了年钻井进尺十万米的“两连冠”。如今,“精益钻井”已经在钻井二公司40支钻井队推广应用。
“新时代,铁人精神科学求实的这股劲儿没松,而且越来越紧。”采油工程研究院青年工程师张晓川说。张晓川的偶像是第二代铁人王启民。王启民以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为大庆油田保持高产稳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保持了油田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
张晓川主要做技术研究工作,一次在做探索性现场试验时,众目睽睽之下,喷砂器断裂,试验失败。当时,大家都说不可能再成功了,可张晓川偏要干出个样子来。经过潜心钻研,张晓川巧妙地给喷砂器容易磨损的地方套上“盔甲”,破解了大规模分段压裂排量大、加砂量大造成的磨蚀量远超常规压裂的难题。
丛子博所在的北一队地处过渡带,地层的“先天不足”带来极大的开发难度,因过渡带地下情况复杂,常规洗井无法保证注入效果。队里有着多年经验的老班长都说:“同样的洗井方法,其他队洗井效果就是明显优于这里,这是个老大难,没啥好办法。”
丛子博偏不信邪,他连续半个月没回家,白天一有空闲就挨口井统计收集资料、分析指标,晚上针对103口注水井3年以来的洗井数据进行对比,将影响洗井效果的问题整理分类,找出5类因素。针对每类问题,他向厂内其他单位学习取经,并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计算,最终总结出一套个性化洗井方法。实施后,全队洗井有效率从70.2%提升到98.5%,洗井有效期平均单井延长48天……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大庆油田的年轻人:把铁人精神镌刻在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