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一名学生 一所不放弃的学校
发布时间:2019-09-0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记者 张羽)在河北保定市易县白马乡上黄蒿村,有间教室里真正实现了“一对一”教学,只是这个“一对一”略显冷清。村民回忆中最多能有400名学生的教学点,3年来再也没进过新生,唯一的学生是没有随大溜二年级转学的“留校生”。乡村教师赵国栋和他的学生贾明,两人每天8点上课,下午5点半放学,中间1小时午休。一天7节课,赵国栋教得很认真,但是碍于多动症,贾明并不能给出“认真”的回应。就在这间小教室里,一师一生相伴五年。
赵国栋和贾明正在上课。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教学点只剩下半间屋
找到上黄蒿村并不容易,一是地图没有准确定位,二是沿途没有路牌提示,全凭熟人指路。找到上黄蒿村教学点就更不容易了,从大路进村之后一直走,走到村子深处的林地旁边,村民指着一圈围墙对记者说,“就是这儿了”,门口只有两个大立柱,没有任何标识能看出这里是个上学的地方。
教学点大门口没有任何标识指示。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之所以只能叫上学的地方或者教学点,是因为这里的年级不全,是所“不完全小学”,目前只开一年级的课程,学生到二年级就要转校。
“就还剩一间教室,曾经的教学点就剩这些了”,驻扎于此的乡村教师赵国栋说道,“现在的这间教室是之前的后厨,因为学生少,就把这个后厨给我们了。隔断的那一边是之前的食堂,现在被用作了幼儿园。”原来的教室一部分给了幼儿园,一部分用作现在的村委会办公室。曾经学生活动的操场,如今更多成了“村民活动中心”,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还看到村民带着孩子来到器械旁玩耍。
原来的食堂被一分为二,右边是现在的小学教学点,左边给了幼儿园。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教室的布置也非常简单,两组桌椅、一块黑板,摆放整齐的教材、体育用具,这几乎就是这间教室的全部。
隶属于白马中学的上黄蒿村教学点,虽然没法查到明确的建立时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里也曾不缺学生。之前在临县任教的赵银田表示,1980年前后,这里还有近400名学生,从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甚至还有不少邻村的学生。还有村民回忆说,更早些时候这里还办过高中。
近年来,随着生源向城市、县城学校集中,不少村里小学的生源不断减少导致被迫并校,在村内家长的争取下,上黄蒿村的教学点被保留下来,但是学生人数从过去的几百到几十,再到几个,不断减少。近几年,每天来上课的学生,只剩下了贾明一人。
之前食堂的另一半加上旁边的教室,都是现在的幼儿园。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唯一没“毕业”转校的学生
前往上黄蒿村教学点的当天,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在路上遇到了贾明。下午一点半,刚好是开始上课的时间,贾明准时来“报到”。这位“小学生”,今年已经13岁了。
贾明第一次来上课还是2013年,赵国栋回忆说,那年一共才3名学生,学满一年后,一起“毕业”去了其他学校。但是由于多动症和认知能力不足等特殊情况,贾明又回到了上黄蒿村。2014年又来了一批新生,一年后也去上二年级了。从2015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教学点就再也没有一年级新生入学,只剩下了贾明一个学生。
唯一的学生贾明在上课。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教室里,赵国栋的讲桌上放着三年级语文、数学两本教材,虽然按照年龄、学籍,贾明应当上六年级的课程。贾明翻开课本,指着课本内容“读”了两首歌谣,《十二月花名歌》和《过了腊八就是年》。赵国栋指着歌谣里的字问他怎么念,贾明只能认出“一”、“二”这些字,于是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重复地读。写字的话贾明也有困难,只能照着课本一笔一划跟着“画”。
课堂间隙,贾明常常坐不住,到院子里跑几圈,看看下雨积的水坑,捡石子鼓捣两下。玩儿累了,或者听到老师说“上课”,他就会乖乖回到座位。虽然一天有7节课,但是赵国栋说,课间休息时间并不固定,多由着贾明的状态来定。
村民有时候会来操场的器械玩耍。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一直为学生保留的教学点
对于赵国栋来说,上课的知识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已不再重要。比起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角色,他更像是在陪伴着贾明。
今年43岁的赵国栋从毕业后就做了小学乡村教师,2011年,接替一位退休教师来到上黄蒿村教学点,那一年,学校还有8名学生。二十年的教育生涯里,上黄蒿村是他的第五站。比起以往的学生,贾明是他教的时间最长的一个。面对这个“特殊”学生,赵国栋并不轻松。
“贾明的父母会接送,保证他上下学不会捣乱,可是如果家长有事儿,让他自己来上学的话,就不知道会捣出什么乱子,有时候会把村民家挂大门上的锁拿到教室玩儿,我还得赶紧给人家送回去。”正说着呢,赵国栋还抽空回头对院里踩水的贾明嘱咐了一句,“别踩水,教室里冷,小心冻着。”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一名学生 一所不放弃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