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真像”调查:低成本破坏性污水排放
发布时间:2020-12-2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低成本真相
肇事铜矿位于紫金山脉一隅,是紫金山金铜矿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紫金矿业的主要经营资产。紫金山“上金下铜”,伴随着金矿逐渐枯竭的风险,铜矿逐渐成为紫金矿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2009年紫金矿业集团产铜8.48万吨,与上一年相比增长38%;铜矿业务收入占比10.75%,利润占比已达21.52%。当时全球铜市场震荡下行,紫金矿业铜销售价格同比下降20%以上,但对集团利润贡献并无影响。分析人士说这主要取决于紫金矿业的成本控制。
紫金矿业的整体采矿成本控制均好于国内同行。其黄金矿的开采成本不但低于中国黄金、山东黄金等国内黄金公司,也好于国际五大黄金生产商。
矿产资源并无优势的紫金矿业,何以达到最低的采矿成本?紫金矿业对外宣称低成本源于拥有的技术。紫金矿业说,公司所拥有的堆浸选冶技术、湿法冶金工艺等100多项专有技术和11项专利技术,给紫金矿业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对突发污染事件的深入调查,紫金矿业的低成本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紫金矿业宣称的所谓技术,始于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大胆采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这一方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意味着严重污染的产生。虽然后来堆浸技术、湿法工艺在流程上成功打通并成为国家支持技术,但整个系统依然做不到全封闭、无污染,尤其是循环利用系统不能消化所有废水。
上述紫金矿业员工说,对生产中系统循环利用不能完全消化的、后期处理困难的废水(污染水),紫金矿业的做法是将其直接排往汀江。而如果按环保标准对这些污染水进行处理,是需要付出高成本的。这种破坏性的污水排放,正是紫金矿业低成本开发的根源。
知情人士介绍,这种行为并非仅存在于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在紫金矿业金矿开采中也同样存在。自1993年紫金矿业开始在上杭紫金山开采金矿以来,紫金矿业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就没有停止过。上杭百姓在铜矿湿法厂动工之前就不再饮用来源于汀江的自来水,渔民在此期间时有发现死鱼现象。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教授邹兴说,“湿法工艺、堆浸技术的缺点是效率比较低。”他介绍,堆浸、湿法适用于低品位矿产开采,但效率太低,采用此法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其无法在全球矿业推广的原因。
当地矿业从业者认为,对于低品位矿的开采,加上高污染的排放,正是紫金矿业低成本利润的来源。
在低成本采矿模式下,紫金矿业快速增长——原本需要高投入消化的污染问题,在破坏性的生产模式下变成了成本优势。这让紫金矿业敢于进入更多在竞争对手眼中无利可图的低品味矿开发领域。
随着紫金矿业可开采矿产品位的不断降低,紫金山铜金矿的可开采矿产储量也不断增多。紫金山因此被称为国内最大单体黄金矿山,紫金矿业也成为中国最大黄金企业。
一个A股、H股同时上市的明星公众公司,何以10余年来以此模式存在并发展?
紫金矿业并非没有受到外来质疑、检查;当地百姓、离休老干部也曾屡次上访,但这一切对紫金矿业的质疑,都在当地政府的斡旋下被推在一边。
上杭县国资委是紫金矿业第一大股东,上杭县政界与紫金矿业管理层之间的通道顺畅。上述知情人士说,上杭政府各部门干部在紫金矿业任职、挂职的大有人在,目前也不少于20人,每人可以领取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
已经被公之于众的典型代表是现任武平县副县长郑锦兴。2006年8月从上杭县副县长位置辞职后,郑即到紫金矿业任监事;2009年6月,在获得紫金矿业100万股份后,郑离开紫金矿业,回归仕途。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紫金矿业“真像”调查:低成本破坏性污水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