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2020年诺贝尔医学物理化学三奖揭晓

发布时间:2020-11-0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从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到破解生命密码的“基因剪刀”,再至浩瀚宇宙中“最黑暗角落秘密”的探索……无论是微观世界或是宏观视野下的科学研究,总在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与憧憬。漫步科学瀚海,科学家们一次次的发现,正成为构筑人类福祉的基石,也是我们探索未来的一道光亮。

本周,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等陆续揭晓。这些奖项,凝聚着各国科学家的科研智慧。

科研发现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这些科研成果又有着多少值得期待的未来前景呢?记者先后采访了几位医学、天文学及生物学领域的专家,为我们一一揭开今年诺贝尔奖的神秘面纱。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追根溯源”才能战胜丙肝

美国病毒学家哈维·奥尔特、英国生物化学家迈克尔·霍顿以及美国病毒学家查尔斯·莱斯,因“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在控制血源性肝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上做出的重大贡献,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使得针对该病毒的高度灵敏的血液检测现在已经投入使用,这基本上消除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输血后肝炎,极大改善了全球健康状况。

“控制一种传染病,首先要找到病原,其次找到检测它的方法,再开发治疗它的药物。丙肝目前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肝病感染科主任吕芳芳说,丙肝病毒是RNA病毒,相较于DNA病毒来说,非常不容易被检测到。目前没有丙肝疫苗,但丙肝是可以治愈的,这都要归结于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之功。

肝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那时它被称为“流行性黄疸”。但人们对于肝炎的研究和治疗,直到20世纪才有所进展。1947年,一名英国肝脏病专家通过分析得出:至少存在两类肝炎。一类经由粪便传播,称为A型肝炎,也就是甲肝;另一类通过血液传播,称为B型肝炎,也就是乙肝。

这两种肝炎病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就已被成功发现,疫苗也被研发出来。“甲肝属于急性的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一般只需护肝治疗,相对来说,诊断治疗的难度不大。乙肝已经有疫苗可以预防感染,也可以用抗病毒药物阻止疾病的进展,但已经感染乙肝的人目前还是非常难治愈的。”吕芳芳说。

但哈维·奥尔特发现,存在第三种肝炎病毒,一些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液可以将某种病毒传染给黑猩猩,而黑猩猩是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易感宿主。最开始,这种未知病毒引发的肝炎,被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后来,迈克尔·霍顿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这种病毒被奥尔特的团队证实,存在于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样品中。1989年,霍顿的小组正式鉴定出这种新型病毒,并更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查尔斯·莱斯则通过基因工程,制造出丙型肝炎病毒的RNA变异体。将这种RNA注入黑猩猩的肝脏后,莱斯证明了,仅丙型肝炎病毒本身就可引发疾病。

吕芳芳告诉记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小分子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丙肝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5%以上。丙肝的主要治疗药物也已经进入医保。但是,公众缺乏对丙肝了解和主动筛查的意识,让这种本可被治愈的疾病,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2017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肝炎报告》显示,只有不到20%的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得到了充分的诊断。

由于丙肝比乙肝更加隐秘,它的症状也更加不典型。“许多病人到了肝硬化阶段,才发现自己患有丙肝。丙肝通过血液传播,不洁的注射或者没有经过消毒的纹身、拔牙等,都有患病的风险”。吕芳芳说,在邵逸夫医院,有非常严密的流程为患者提供丙肝的诊断和治疗。如住院患者的术前检查项目提示丙肝抗体阳性,系统会立即弹出提示框,建议医师进一步检查丙肝核酸或请感染科会诊,一旦丙肝核酸阳性,感染科就会介入制定抗丙肝病毒的治疗方案。“普通人一生当中,都应该进行一次丙肝抗体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吕芳芳说。

由此看来,为了实现根除丙肝的目标,还有更多细节尚需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血液检测和抗病毒药物。

诺贝尔物理学奖

揭开黑洞的层层面纱

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里亚·格兹,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奖原因是他们发现了黑洞的秘密。

他们的这些发现被评价为揭示了“宇宙中最黑暗角落的秘密”。

黑洞是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致密天体,有着超强引力场。它一般是由大质量的恒星塌缩所形成。它有一个表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界面。任何物质进入到了这个视界面,包括光,都会受到黑洞引力的影响而无法逃脱。

其实,黑洞理论刚提出时,包括爱因斯坦本人都不相信黑洞真的存在。毕竟,那时候“黑洞”对于众人而言,只是方程中的一个解。1965年1月,在爱因斯坦去世十年后,罗杰·彭罗斯用巧妙的数学方法,证明了黑洞真的可以形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黑洞的核心隐藏着一个奇点,在这个奇点中,所有已知的自然法则都不再成立。他的这篇开创性的文章至今仍被认为是自爱因斯坦以来,对广义相对论最重要的贡献。

“彭罗斯的研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中的奇点定理,即恒星在不断塌缩的过程中形成黑洞,其中所有的物质也不断流向奇点,在奇点处物质的密度被认为是无穷大的。”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理论物理与宇宙学研究所教授朱涛说,天文观测已证明了黑洞的存在,而彭罗斯的研究则解答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

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两位获奖者根泽尔和格兹,则是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找到了透过星际气体和尘埃的巨大云层观察银河系中心的方法。他们挑战技术极限,改进新技术以减少地球大气层造成的干扰,研制、配备独特的仪器,并致力于长期研究。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相信很多人会问:既然黑洞“看不见”“摸不着”,科学家平时又是如何来描述黑洞这个神秘又特别的天体的呢?“质量、角动量和电荷是描述黑洞的三个量,抓住了黑洞的这‘三根毛’,也就抓住了黑洞的特质。”朱涛说。像去年4月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展示的就是位于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高达65亿倍太阳质量。

对于浩渺的宇宙,抑或是无声流淌却又稍纵即逝的时间,古往今来,人们都有着无限的遐想与好奇。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场越强,时间就走得越慢。因此,凭借着强大的引力场,黑洞是可以让时间静止的。“在黑洞附近的人不会感受到时间流动的异样,但在黑洞外的人看来,那里的时间却是静止不动的。”朱涛说。由此看来,时间在黑洞面前,要实现“洞中一日,洞外数年”的目标,便并非一句玩笑话了。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2020年诺贝尔医学物理化学三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