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贵州:科技助力中药材成百姓致富“良药”

发布时间:2019-06-2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人民网贵阳6月27日电(孙远桃)种了近20年的太子参,贵州省黄平县野洞河镇万丈村的李华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什么土壤适合种参,什么时候该施肥防病,肥料配比该如何把握……李华早已熟念于心。

自从认识了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周涛和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专班太子参品种专家组组长江维克,他的太子参事业得到了大步提升。在两位教授及其团队的帮助下,基地的太子参亩产量从过去的600斤突破到了1000斤以上,一级品类也由过去的10%—20%提高到50%以上。此外,贵阳综合试验站还为基地提供了权威的第三方检测,确保产品在市场中卖得一个好价钱。

“贵州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素来以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质量优而著称,我们希望不断推进产学研落地,密切与种植户的产需对接,提升贵州中药材种植的科技含量,让贵州中药材成为百姓致富的一剂‘良药’。”周涛说。

科技种植太子参 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进过鞋厂,卖过五金,当过保安,开过摩的……种植太子参之前,在外打工多年的李华从来没有想过,最后是家乡的这片土地让自己实现了脱贫致富。

2000年,从深圳回家过年的李华偶然间听亲戚说种植太子参能赚钱,于是立马就上了心。经过仔细考察,李华心里有了一笔账:“在外务工一年存不到一万块钱,还不能照顾老人孩子,如果把家里的土地都种上太子参,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纯收入肯定不止一万。”

说干就干。自己整地购种,请亲戚当“临时技术员”,李华15亩太子参迅速完成种植。次年6月,太子参喜获丰收,李华赚了4万多元钱。怀揣着这“第一桶金”,李华决心扩大种植规模,并潜心学起种植技术,成了当地有名的“种参达人”。

“不仅要自己富,还要把同村兄弟姐妹带起来。”李华说,过去的万丈村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家种地,纷纷外出打工,致使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儿童,土地大量撂荒,村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带动更多人种参致富,李华和好朋友张简荣商量,决定成立黄平县野洞河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人返乡种参。

在李华和张简荣的带动下,合作社发展如火如荼,但问题也随着出现。“以前我们只会把太子参种出来,但产量却一直没法提上去。种出来的产品也不知道是好是坏,能卖什么价格全是收购商说了算,如此一来,规模越大,大家反而觉得力不从心。”张简荣说。

机遇也由此而来。在2016年底贵州省农委(现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召开的一次中药材种植培训会上,张简荣认识了周涛和江维克。谈到合作社种太子参面临的困惑,两位教授当即给出了建议,并亲自到基地进行考察。经过双方后期顺畅沟通,周涛决定将贵阳综合试验站正在着手建设的太子参种植标准体系示范基地落户在该合作社,用科技的力量,帮助当地种出高品质的太子参。

用有性繁殖取代过去的无性繁殖,是解决太子参脱毒复壮的有效方法,江维克教授团队通过研究,知道了太子参种子的休眠机制,制定了打破太子参种子休眠的方法,能让太子参种子发芽整齐,让其在规模种植中实现同步发芽和生长;选育新品种“施太1号”,不仅抗病性强、商品规格等级高,而且太子参的生长期延长,让产品在增产的同时实现增质。同时,贵阳综合试验站还为基地提供了权威的第三方检测。监测结果表明,当地种植的太子参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均高于国家标准,尤其浸出物高出国家标准的20%,确保了产品在市场中保持了绝对的竞争优势。

“我们村有500多户人家,几乎90%都在种太子参,按照每亩0.5—1.5万的纯收益,年收入几十万的家庭比比皆是,还有20多户跻身‘百万元户’,成了全县有名的‘富裕村’。”李华开心地说到,过去种参只想着自己赚钱,在试验站专家们的帮助下,如今大家着手品牌化和规模化打造,争取把当地的太子参产业做强做大。

天麻+冬荪 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天麻佳品出贵州,贵州天麻数大方。”天麻是贵州省的特色中药村,被列入“贵州三宝之一”。得益于天然的地理环境,大方县的野生天麻以天麻素高于全国其它地区而闻名海内外,享有“中国天麻之乡”的美誉,人工种植天麻在当地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大方的天麻虽好,但如果还按照过去的方式种植,发展必将受到制约。”贵州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文说。作为全国天麻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当地人喜欢称他“天麻盟主”,因为正是他率先将天麻有性繁殖引入大方,实现了大方县天麻产业的规模化种植。

正当大方天麻产业发展一片大好,天麻种植使用的菌材和土地却成为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天麻是异养型药用植物,需要小菇属Mycena真菌和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为种子和块茎的生长提供营养,且连年种植存在连作障碍,因此在种植天麻时不仅需要砍伐大量树木作为菌材,且种过一茬天麻的土地需要休耕5年才能再种。此外,由于天麻所需菌材需要接种大量蜜环菌,在天麻采收后若不对菌坑做灭菌处理,会导致蜜环菌大规模入侵土壤,导致土壤微生物生态失衡,对生态的破坏巨大。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介入,让这些被‘废弃’的菌材得以循环利用。”作为贵阳综合试验站的技术骨干,从事天麻研究的张进强说。据统计,种植1亩天麻大约需耗费15吨菌材,但这些菌材的营养成分绝大部分并未被完全利用。按照天麻、冬荪对木材成分需求的差异,若能利用冬荪种植与天麻采收时间的街接,在天麻采收后用其旧菌材种植冬荪,既实现了菌材和土地的充分利用,也可省去大量种植工序,有效解决旧菌材及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让这一实验得到实地验证,贵阳综合试验站与大方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天麻—冬荪”轮作种植示范基地,共同探索“中药材—食用菌”生态循环利用的农业生态模式。为了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实现产业“以短养长”,技术人员还提出了种植速生林来制作菌材,在经果林下种植天麻的建议。

“将废弃天麻旧菌材用于种植冬荪,即减少了不必要的砍伐,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接种的冬荪菌还可以将菌材彻底消化,减轻蜜环菌对土壤微生态的威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张进强说。目前,该模式已在大方县建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同时还带动周边县市累计建成“公司+农户”合作基地5000亩,链接带动农户500余户(其中贫国户200余户),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

加强产需对接 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贵州:科技助力中药材成百姓致富“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