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绿色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绿色发展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19-06-2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报告还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大农业中发展速度快、效益高、优势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成为世界上水产品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重要远洋渔业国家之一。同时,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产业素质稳步提升,渔业法制建设和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渔业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目前,我国渔业正处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加速转变的阶段,具备了加快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条件。

然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渔业与渔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在发展理念、设施装备、科技支撑、产业化、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渔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十分繁重,渔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渔业资源与生态状况依然严峻。渔业水域滩涂被大量占用,部分宜渔水域受到污染,鱼类产卵场等重要渔业水域遭受破坏,水域生产力下降;捕捞能力过剩、捕捞强度过大,渔船、渔具、渔民数量和能力远远超过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渔业生产者遵纪守法意识不强,“三无”渔船、违规网具、非法渔业活动等仍不同程度大量存在;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承受巨大压力。

二是传统养殖方式和环境状况令人担忧。传统养殖池塘淤积老化严重,缺乏进排水处理系统,对水域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水产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比较薄弱,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安全、有效的专用渔药研发滞后,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普遍;一些鱼类养殖依赖投喂幼杂鱼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随着近年来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一些地方把水产养殖作为污染源进行清理,缩减了水产养殖发展空间。

三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仍不能令人放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水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社会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水产品生产经营者使用禁用药物的情况仍然存在,水域污染对养殖产品质量造成风险,一些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消费者的信心造成打击,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优质安全的水产品生产供给及消费者信心亟待加强。

四是国际海洋渔业管理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全球新的海洋制度的建立,各国对公海资源开发争夺日益激烈,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国际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上保护渔业资源,打击非法捕鱼的声浪不断提高,部分国家防范和限制中国渔业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水产品国际贸易成本效益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技术性环保性壁垒不断增多,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影响日益直接和增强。

此外,渔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如基础设施装备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渔政执法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制约因素和发展短板,是实现渔业现代化和建设渔业强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跨越的障碍。
     
渔业是资源环境依赖型产业,无论是捕捞渔业还是水产养殖业,鱼儿离不开水,水离不开自然环境,鱼和水与自然环境存在于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没有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就没有渔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的现代化;没有渔业的绿色发展和现代化,也不会有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因此,加快渔业绿色发展、建设现代渔业,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渔业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有效化解诸多制约因素、弥补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的思路和原则

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必须全面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增强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产品质量安全、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向渔业现代化和渔业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推进渔业绿色发展,要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与生态养护

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优先摆在突出位置,建立负责任水产养殖和捕捞渔业标准体系和行为规范,规范生产者行为和监督管理标准,通过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控制捕捞强度等限制性措施和资源养护、生态修复等主动性行动,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协调发展。

(二)在保障产品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与效益

将水产品质量安全摆在首位,数量要服从于质量,升级改造养殖池塘和水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设施装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体系和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有效保证水产品消费安全。

(三)在产业发展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科技进步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绿色渔业科技和资源生态养护修复技术研究,加大对优良品种繁育、病害防控、现代化设施装备和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提高科技贡献率和渔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进一步改造传统养殖业和捕捞业,严格控制和削减近海捕捞强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增殖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渔业等绿色产业,培植壮大新兴海洋生物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在优化国内产业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走出去”

大力提高渔业国际竞争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和国际渔业治理,按国际规则规范相关渔业生产活动。规范有序发展壮大远洋渔业,积极推动水产养殖业和养殖技术、设施装备“走出去”,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

(六)在发展和扩大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能力建设

进一步重视产业发展的绿色安全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资源环境友好型养殖捕捞设施装备、防灾减灾能力和疫病防控体系等建设,完善绿色渔业支持制度和政策,夯实渔业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有效提高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能力。

推进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

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就要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建设现代渔业,努力构建现代渔业绿色发展体系。现代渔业“五大产业”都要围绕绿色发展的核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一)围绕生态健康环保发展水产养殖业

坚持以生态健康环保为主攻方向,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调整养殖产业结构,转变养殖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一是改造传统池塘养殖。按照“功能完善、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要求,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发展池塘工程化养殖方式,提高池塘养殖机械化水平,完善进排水以及水质监测和处理系统,逐步实现养殖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容量,打造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的池塘养殖业。二是发展深远海设施养殖。按照“布局科学、容量合理、环境优良”的原则,调整内陆大水面以及海水近岸网箱养殖,使之与所在水体承载力相协调。积极发展深远海网箱养殖和其他养殖技术装备,开发适合不同海况条件和养殖品种的新型网箱和设施装备,培养适用养殖品种,研发高效营养配合饲料,开发自动化信息化控制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三是优化陆基工厂化养殖。按照“节水、循环、环保、可控”的要求,规划和优化工厂化养殖,进一步提高设计系统化、装备标准化、控制自动化、管理集约化,提高循环水利用率、水处理技术质量、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实现优质高效和节能环保。四是推广渔农综合种养。积极开发宜渔稻田,传承和创新稻田养鱼技术,积极推进宜渔盐碱地综合开发,推广盐碱水养殖技术,实现稳粮丰鱼提质增收的综合效益。五是加快发展水产养殖配套产业。加强水产养殖品种营养研究,开发多样化优质水产配合饲料,减少野生幼杂鱼的使用;推进现代水产种业建设,提高水产良种化水平;积极发展渔药产业,支持高效、低残留或无残留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特别是禁用药物的替代药物研发,确保水产养殖业安全用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围绕资源生态养护修复发展增殖渔业

增殖渔业既可以充分利用广袤的天然水域增殖水产经济品种,又可以有效养护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优质水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现代渔业新的增长点。在内陆水域,要综合考虑不同区域水域特点及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统筹搭配大宗经济鱼类、特有经济物种和滤食性、草食性、杂食性物种,在实现生产发展、渔民增收的同时,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养水”。在海洋,要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以人工鱼礁为载体,底播增殖、海藻种植为手段,增殖放流为补充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并带动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耕海牧渔,实现养鱼于海、藏鱼于海,鱼与自然生态相协调。

(三)围绕控制和减轻捕捞强度发展捕捞业

捕捞业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幅度减轻捕捞强度、控制捕捞总量、保护资源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近海捕捞业要努力实现捕捞能力与渔业资源可捕量相适应的目标。一是进一步加强捕捞渔船控制。继续实施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双控”制度,推进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控制制度和限额捕捞试点推广,强化捕捞许可管理,落实捕捞渔民减船转产政策,加大对涉渔“三无”船舶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二是引导环境友好型作业方式。制订实施捕捞渔具准用目录,实行渔具渔法审查认定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重要经济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和幼鱼比例;逐步淘汰底拖网等高耗能、对资源和生态破坏严重的作业方式,倡导发展资源利用科学、选择性强的渔具渔法,合理调整捕捞作业结构。三是提升捕捞生产配套能力。加快渔船升级改造步伐,提高节能减排环保水平,改善卫生条件和渔获物处理能力,提高产品利用率,减少浪费,提升捕捞业素质和捕捞生产效益。

远洋渔业具有战略意义,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拓展生存空间、保障食物安全、建设海洋强国、促进外交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要按照规范有序的总原则,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发展模式,适应国际渔业管理新要求,提高国际渔业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能力,增强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我国从远洋渔业大国向强国迈进。在进一步巩固已有重点区域的同时,积极推进南极海域生物资源规模开发,积极参与公海和南北极渔业科学研究,增强国际渔业话语权。

(四)围绕质量和品牌提升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水产品营养、质量、多样化、便利化的需求,是提高水产品市场和国际竞争力,是水产品加工业的核心任务。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集中优势科研力量,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产品,提升我国水产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培育和保护自主知名品牌的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二是发展壮大水产加工企业。培育扶持国际竞争力强、国内市场覆盖率高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品牌,促进优势区域产业集聚发展;适应现代社会营养需求、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高价值产品,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积极发展海洋食品、海洋药物、海洋活性物质等新兴产业。三是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在开发先进的保鲜运输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建立水产品保鲜物流体系,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水产品营销网络和快速通道,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和水产品竞争力。四是促进水产品贸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际水产品贸易稳定协调增长,努力引领和扩大水产品内需;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争取水产品国际贸易的主动权,提高应对各类贸易壁垒的能力。

(五)围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发展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具有拓展渔业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渔民增收、弘扬渔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现代渔业新的增长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休闲渔业多元化、规范化发展。一是构建多元化休闲渔业产业。培育一批休闲渔业示范区,重点构建滨海港湾休闲渔业、都市型休闲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打造若干全国知名的休闲渔业品牌;组织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促进全国休闲渔业健康发展。二是扩大观赏渔业规模。加强观赏鱼繁育与养殖基地建设,扩大高档观赏鱼繁育与养殖规模,培育观赏鱼文化;引导观赏性水生生物及其附属设施开发,建设集观赏鱼繁殖与养殖、宣传展示于一体的观赏鱼文化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基地。三是引导和规范发展游钓业。探索将公共水域的游钓活动纳入捕捞许可管理,制定全国统一的休闲渔船和休闲渔业管理办法,确保休闲渔业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四是积极开展渔文化保护与开发。进行渔文化资源普查,支持各地开展各种渔文化保护与开发活动,重视传统的渔村、渔岛的保护,积极推进渔文化产业发展。

大力加强绿色渔业科技创新

绿色渔业科技创新是渔业现代化建设的心脏和发动机,可以为渔业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保障。

(一)加强绿色养殖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水产良种繁育研究。开展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研发先进良种繁育技术,培育水产养殖优良品种,提高养殖良种覆盖率。二是加强重要水产病害防控理论技术研究。加快水产用疫苗、高效无害药物研发,推广水产疫苗和安全用药技术方法;研发大宗养殖品种配合饲料,替代使用幼杂鱼饵料,保护幼鱼资源和水域环境。三是加强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池塘工业化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远海养殖、盐碱水养殖、渔农综合种养等绿色养殖方式和养殖技术研发,解决养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四是加强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研究。开展养殖容量、养殖环境影响等理论与评估技术研究,为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绿色捕捞科技创新

一是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渔船研究。重点针对简便高效、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现代渔船主要功能要求,加强渔船设计和技术装备等标准化研究,提高节能减排环保水平,改善卫生条件和渔获物处理能力,提升渔船现代化水平。二是开展选择性渔具渔法研究。研究制定捕捞渔具标准和准用目录,研究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大小个体具有选择性的渔具渔法,研究具有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逃生功能的渔具渔法。三是开展渔具渔法环境效果评估。研究比较主要渔具渔法对资源、生态环境损害程度,研发改善技术措施,提出调整和管理政策建议。

(三)加强资源养护科技创新

一是全面开展资源调查。对全国重要渔业水域、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边境水域、重要海域等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掌握资源环境状况、渔场分布、变动规律等基本情况,科学评估资源存量和可捕量,为渔业科学管理、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和限额捕捞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开展重要资源养护措施和效果评估。对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期等重要休渔禁渔期制度进行研究并提出评估意见;研究提出增殖放流规划、适宜水域、品种、数量和相互关系,建立增殖放流技术、方法和标准,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提出划定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依据和建议,并对保护区效果进行评估。三是开展重要经济捕捞品种最小可捕标准研究。提出重要经济鱼类和其他品种最小可捕标准,为制定幼鱼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

一是开展渔业生态损害研究。重点研发生态灾害预警预报、污染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理、资源环境损害评价等技术措施,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二是开展资源生态修复重建技术研究。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典型水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修复重建技术模式,选择典型水域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三是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加强重要濒危物种人工繁育、救护保护、驯养繁殖等技术研究,突破重要濒危物种保护关键技术。

(五)加强绿色设施装备科技创新

一是开展水产养殖设施装备研究。研发设计用于深远海养殖、循环水养殖等绿色养殖和满足绿色养殖发展需要的设施装备。二是开展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研发水产养殖和捕捞、加工的自动控制系统和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自动控制等绿色生产需求,提高渔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开展绿色渔业科研条件研究。针对绿色渔业科技创新需要,研究必要的渔业科研船舶、科研基地、科技平台等科研设施条件,为绿色渔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

(六)加强绿色渔业制度与政策创新

一是研究建立负责任水产养殖和捕捞认证标准。按照负责任渔业要求和绿色渔业发展导向,制定渔业生产经营者行为标准规范,适时开展评估认证,完善水产品可追溯体系,推进渔业绿色发展。二是研究建立绿色渔业扶持政策。在渔业税收、用水用电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等方面对绿色渔业给予政策支持;在渔船标准化改造、选择性渔具渔法、池塘标准化改造、生态健康养殖等方面给予政策性补贴支持。三是研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公共财政对水产原良种、病害防治、资源环境养护及科技研究与推广等公益性事业方面的投入。四是研究绿色渔业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建立有利于绿色渔业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和社会化组织作用,培育生产者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崔利锋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绿色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绿色发展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