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解密桃花水母的“前世今生”(组图)

发布时间:2019-06-2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图为晶莹透明的桃花水母。

图为晶莹透明的桃花水母。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高谦。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高谦。


  文/记者杨京 查锴 见习记者陈飞伶 实习生万惟佳 图/记者杨涛

  几天前,江夏区金口镇中山舰风景区的一个水塘里出现了大片桃花水母。对于民间广为流传的桃花水母是“水中大熊猫”一说,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进行了纠正:桃花水母绝非水中大熊猫(本报8月28日17版)。

  桃花水母是“水中大熊猫”的说法,究竟如何起源?研究人员又是如何“纠偏”的?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各地水生物学方面的专家,揭开桃花水母的神秘面纱。

  “水中大熊猫”之说

  有人文情结

  前天,记者再度前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造访高谦副研究员。高谦再次重申:“桃花水母算不上珍稀物种,更不是‘水中大熊猫’。”

  高谦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人员能够找到的桃花水母样本和分布地区都比较少,当时的研究技术手段也很有限,因此就有人将桃花水母当成了珍稀物种,随后更衍生出了“水中大熊猫”一说。

  高谦同时表示,这一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也有人文历史方面的原因。早在明朝万历37年,《归州志》中就有关于秭归地区“桃花鱼”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有关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

  从数百年前起,在秭归老县城附近的鸭子潭、天音潭和牛卧潭中,每年都会有桃花水母呈季节性出现。当地人对此十分自豪,甚至有“桃花鱼”是由王昭君的怀乡之泪化成的传说。

  2003年,由于三峡大坝蓄水,秭归老县城将被淹没,桃花水母栖息的三个水潭也将不复存在。不少当地人认为,桃花水母非常珍贵,且只存在于本地,就出现了保护这一物种的呼声。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包括高谦在内的中科院水生所专家们,从三峡建设委员会接下了“秭归县桃花水母抢救性保护研究”的课题。

  我国分布广数量多

  桃花水母难称“稀有”

  为了彻底弄清桃花水母的分布和数量,高谦等人的足迹遍及全国9省1市。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几乎每到一地,他们都能在不同水体中发现桃花水母的踪迹,“除了江河湖泊,就连在一些小型的封闭水体里都出现过。”

  调研完成时,课题组已在全国30多个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发现了大量桃花水母。甚至在课题完成后,课题组成员还不停地收到各地出现桃花水母的信息。这时,一个观点也越来越清晰:这样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即使是按常识判断,桃花水母也不能算作珍稀物种。

  由于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中有水螅和水母两个阶段,前者往往难以被人发现,但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大量“自我复制”,并在某种条件下转化为水母体,因此在很多看不到水母出现的水体,不代表就没有这一物种栖息。

  由于水螅可以附着在水生植物上传播,也可以在干涸的水体中休眠,并通过风、鸟来传播,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孤立的水体中也会出现桃花水母。

  水质好坏与否

  桃花水母不是“标签”

  过去,关于桃花水母还有一个观点:由于对生活环境要求较高,桃花水母的出现代表着水质的改善。针对这一观点,课题组也进行了纠偏。

  高谦告诉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他们经常在一些水质较差的水体中发现桃花水母踪迹,“有时就是一个居民区的水塘,附近的生活垃圾都往里倒,水质肯定好不了,但一样有桃花水母。”

  高谦进一步解释,桃花水母对所栖水体的水温和酸碱度等确实有一定要求(PH值7左右,温度20℃—30℃),在有严重化学污染的水体中无法生存。

  “如果水体污染得特别厉害,其他水生物也难以存活,因此不能说明桃花水母对水质的要求比其他生物更高。”

  桃花水母无需保护

  集中爆发有负面影响

  历时3年的研究,2006年4月,这一课题在武汉通过了验收。

  课题组明确提出,桃花水母并非珍稀濒危物种,只是鉴于其悠久而美好的文化情结,有必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

  在桃花水母出现的地区,还有人呼吁为桃花水母建立自然保护区。高谦说,这些说法很多都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自己认为此举并不可取。

  他强调,对于非濒危的物种进行不必要的保护,对于社会资源是一种浪费,他们的研究结论是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提出的,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桃花水母甚至对水体生态环境有潜在威胁。”

  高谦说,由于桃花水母总是呈爆发式集中出现,且以浮游生物甚至小鱼苗为食。如果在水体中达到一定密度,往往会挤占其他水生物的生存资源。对于桃花水母的生存生长规律,目前依然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人工繁殖桃花水母

  有相当大的难度

  由于桃花水母难以形成化石,只能通过生物进化史大致推断,因此学术界对其起源的年代并无明确定论。

  “有报道说它是‘活化石’,有的说是3亿年前,有的说5亿年前,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高谦说,也正是因为对相关方面缺乏了解,对这一物种的人工养殖尚无重大进展,“有人想通过繁殖桃花水母作观赏之用,我本人认为相当有难度。”

  《中国红色物种名录》

  应移除桃花水母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王丹丽教授,认同高谦等同行的研究结论。同样长期研究桃花水母的王丹丽在电话里告诉本报记者,过去我国的桃花水母被分为9个种群,其中有两种在2004年被收入当年版本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并被保留至今。

  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专家们逐渐将过去的9种桃花水母合并为3种,而名录中收入的两种桃花水母也被证明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分布。

  王丹丽说,现在还有学者呼吁将它们从《中国红色物种名录》中移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中,也从未收录桃花水母。

  淡水水母研究权威:

  “水中大熊猫”说法无依据

  河南师范大学的和振武教授,是我国最先研究桃花水母的专家之一。

  从1961年开始,他就一直研究桃花水母,如今退休在家。

  昨天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84岁高龄的和振武教授。和教授说,将桃花水母称为“水中大熊猫”并非是科学研究者提出的,而是因为民间被其美丽的外表所征服,加上便于媒体科普宣传,便纷纷誉之为“水中大熊猫”。

  和教授强调,他从未提出过“水中大熊猫”一说,这种说法没有丝毫根据。桃花水母虽然很珍贵,但还是无法跟大熊猫相比。多年来,和振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直在强调这个观点。

  多年来,和振武仔细研究了从全国18个省市收集来的200多个桃花水母标本。

  他发现,桃花水母的出现并非都在早春桃花开放时节,还有一部分是在夏秋时节才出现。在早春出现的只有湖北秭归、宜昌和四川乐山等地的“桃花鱼”,河南信阳、平顶山、焦作修武及江苏无锡、苏州等地的桃花水母则在夏秋出现。

  虽然不认同“水中大熊猫”的称法,和振武还是认为,桃花水母仍然属于比较珍稀的物种,“它们的出现时间也只有一周左右。时间之短,也显得其珍贵。”

  全国13省市

  发现桃花水母


  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今年6月至8月,在南至广西,北到河北,西至云南,东到浙江的13个省市都发现有桃花水母。粗略统计,3个月内,有22次媒体报道提及桃花水母是“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古老的腔肠动物,属于无毒淡水水母。它身体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并多在早春桃花盛开季节开始出现。因此,我国古代称之为“桃花鱼”。

  桃花水母通体透明,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

  我国境内的桃花水母主要是索氏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嘉定桃花水母3种。

netease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解密桃花水母的“前世今生”(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