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称化妆品是“食品级”诱导消费者购买涉嫌违规
发布时间:2021-07-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食品级”美妆产品?不存在
监管部门:宣称化妆品是“食品级”诱导消费者购买涉嫌违规
近些年来,坊间出现了“食品级”化妆品的说法,商家宣称这类化妆品原料都是“无添加”“纯天然”的,更安全有效。然而,北京青年报记者7月12日通过对比多款号称“食品成分”“可食用”的化妆品配料表发现,这些号称“食品级”的化妆品、护肤品很大程度上只是商业营销噱头。
事件
“可食用”的口红疑似致孩子嘴角红肿
日前,有读者向北青报记者反映,自己给女儿买的儿童化妆品中,商家一直宣称“纯植物配方”“安全可食用”的口红,却让刚上小学的女儿抹过一次以后就开始嘴上起皮。起初,这位读者还认为是天气干燥,并没有在意。但是,随着孩子因参加演出,口红涂了多半天后,嘴角出现了轻微红肿,这位读者才认为可能是口红导致的。“因为孩子要参加表演,我以为‘纯植物’的化妆品对孩子危害小,才花100多块钱买了这只口红。”该读者表示。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如今一些化妆品标榜自己是“纯植物”配方,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其“自然无害”的定位,一种“可食用”的化妆品文案悄然流行。
北青报记者在电商平台的化妆品类目下搜索“可食用”“食品成分”等关键词,出现了数十页的结果,其中以口红、护肤品、面膜和防晒霜居多,几乎排名靠前的多个商品的详情页面上均表示,产品成分天然、安全、可食用。
发现
“食品级”化妆品主要成分是化学原料
这些“能吃”的化妆品真的更好更安全吗? 北青报记者逐一对比了商品简介和商品实际的配料表发现,一些标榜自己“无毒无害”“纯天然”,甚至可以给幼儿和孕妇使用的口红,其配料表显示的内容并不像其店方产品页上介绍的那样,成分简单且天然。
在一款号称专供孕妇的外国进口口红的介绍页面上,其声称使用了4种植物精油,而对于其他原料则没有介绍。但北青报记者拿到该口红的实际配料表却发现,在其30多种原材料中,上述4种精油在配料表中的排名在倒数几位,其余大多是口红的常见化学原料。而按照我国对商品标签的要求,配料表中的排名顺序是按照该物质在该产品中的含量占比由大到小排列。
而一些进口产品包括声称添加了“食品成分”的儿童防晒霜,除了在外包装上写有几个“食品成分80%”大字外,整个包装上没有一个中国字。一些代购店展示的该防晒霜的主要成分为:苹果、芦荟和覆盆子的提取物。但北青报记者采访相关人士,其表示,上述水果和植物无论是其本身还是提取物,都没有防晒的作用。随后北青报记者找到了该防晒霜主要成分表的中文翻译,发现该防晒霜不仅同样是各种植物提取物的含量靠后,而且还是一款化学防晒,其主要的防晒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从业者认为不适合用在儿童用化妆品中。
显然,所谓的“80%食品成分”“食品级”甚至称自己化妆品“可食用”的说法,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噱头。
提示
监管部门: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
为什么有商家乐于宣传自己的化妆品“可食用”?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商家制造的营销噱头,给化妆品安上“可食用”的名号,让其显得是“无添加”“纯天然”的,更安全有效。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业内人士表示,并非像消费者想象的那样——食品相对于化妆品纯度更高、更安全。事实上,相对于食品,制作化妆品所用的原料有时候对纯度的要求更高,因为杂质过多会导致化妆品的配方体系崩塌。此外,同样是富含维生素C,柠檬汁直接敷到脸上不仅不能美白,还可能导致瘙痒和红肿,因此正规的化妆品中都是维生素C稳定形态的衍生物,且会对浓度和刺激度进行调节。同时,对比维生素C在食品添加剂中的标准和化妆品技术规范中的标准,后者明确了重金属铅、砷为禁用组分,不允许添加到化妆品中。
此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多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发布消费提示,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
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食品的使用方式则为经口摄入(食用或饮用),并通过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消化和吸收,与化妆品的使用方法、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此,食品和化妆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同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化妆品宣传不能含有“纯植物”“纯天然”等绝对化的词语。一些商家投机取巧,用“食品级”引发消费者联想,替换了已经被明令禁止的“纯天然”“纯植物”的概念。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也对化妆品广告进行了严格规范,要求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有监管部门提醒,有部分商家宣称化妆品是“食品级”成分,诱导消费者购买,都是违反规定的。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宣称化妆品是“食品级”诱导消费者购买涉嫌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