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发布时间:2019-06-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时值初秋,油然想到杜甫的这首诗。当年李白因卷入永王李璘之乱被流放夜郎,杜甫一度认为他必死无疑,就写过《梦李白》二首;之后李白中途遇赦而返,杜甫得知消息,又作了这首诗。诗中因秋风起而兴怀友之意,在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中其实可以算是别具一格。
以自然现象而言,秋天是天气转凉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所以在一般人眼中,秋天是比较受欢迎的。不过对诗人来说,却往往大异其趣。中国古人喜欢格物致知(尽管有些时候格错了),总能从一些平常的自然现象中格出人生百味。传统认为,秋天于五行属金,主杀伐,所以草木到秋天就凋零。而诗人看见草木凋零,就联想到青春(乃至一切美好事物)的短暂;再推而广之,想到一年(乃至一生)已经过去大半,而自己依然碌碌无为,所以产生深深的焦虑感——“悲秋”,是关于“秋诗”的第一大主题。
悲秋情结的直接“渊源”应该是《楚辞》。屈子《离骚》云: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可谓悲秋的祖师爷。他的学生宋玉说得更直接,其《九辩》开篇即云: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之后到杜甫《秋兴》八首横空出世,简直是登峰造极。自此以后,秋天到了,作为一个诗人,好歹都得悲一下。如是,若把历代悲秋的作品一直列举下去,很难不让人审美疲劳。
关于秋天的诗歌第二大主题是思乡。按说客子远游在外,思乡自是无时不有的情绪,为什么诗里边好像秋天更常见一些?这里也有不少原因。从自然现象来看,秋天的北雁南飞是典型的迁徙意象;秋夜的空气一般较好,显得月亮特别明亮圆满。这些都特别容易引发客居者的飘泊感,所以白居易诗云: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杜甫也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简直是不胜枚举。
而从文学典故来说,最著名的莫如西晋张翰:
见秋风起,思吴中菰米、莼羮、鲈鱼鲙,叹云:“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百里外以要名爵乎!”乃叹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清鲈鱼肥。”遂命驾而归。
后人也就学他的样子,甚至不惜以吃货自嘲,来掩盖自己思乡的片刻脆弱——其实多数人都做不到张翰那么率性。再延伸开去,思乡即是思亲,而思亲与怀友情感本质相似,所以《天末怀李白》这首诗勉强可以划入此类。
悲秋和思乡这两个主题多少都有些消沉,而第三个主题则不然。这个主题又可以细分为二:一类是客观的描画秋景,例如中唐宰相王涯诗云:
宫连太液见苍波,暑气微清秋意多。一夜轻风苹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
就写得非常应景。而初唐宰相张九龄的诗:
清秋发高兴,凉月复闲宵。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
同样是写景而且情绪还很不错。凡此等等,其实也不在少数。
还有一类作品,则写得兴致飞扬,简直可以说是“赏秋”了。刘禹锡的《秋词》就是明显跟悲秋唱反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高天鹤翥,何等俊爽,不由引得诗人诗兴大发,哪有半点悲伤?至于陶渊明赏菊之类,还不算在赏秋之内。而在这类赏秋的作品之中,又不得不说以李太白的秋兴最为多彩。李白当然也有怀才不遇之悲,但是太白的悲既不因秋而起,故其笔下的秋也就不以悲而终: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千载以下,想见其为人,“谪仙”二字真是绝评!
不过说到底,悲秋也罢、思乡也罢,乃至赏秋也好,多是情绪的抒发而已,情绪宣泄之后,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不要以为张九龄、王涯是因为官至宰相,没有碌碌无为的焦虑感,所以才不会悲秋,实际上就连九五之尊也不免有悲秋之作,例如曹丕《燕歌行》就是。
至于李白,真是一个神乎其神的异类。我总觉得,李白对杜甫的若即若离,是因为李白属于道家一流,杜甫则是儒家一流,而道家和儒家始终不是一路人,所以即便他们有过短暂的交集,仙人跟圣人到底也还是各行其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对李白的关心与怀念,读来真是无限低徊。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在这个初秋、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蓦然想到的是谁?是亲人还是朋友?还是深藏在心底的某位君子或淑女?
依稀记得若干年前,我也曾在秋天给一个在北京打拼的朋友寄过诗:“总为长安居不易,凉风起处倍思卿”
——天气凉了,你还好吗?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