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 濒危海洋生态航母(组图)
发布时间:2019-06-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高高跃起的身姿透出生命之美。
尼加拉瓜里瓦斯,当地居民和游客合力试图帮助一条搁浅的鲸鱼返回海中,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饱受诟病的日本鲸料理。
坦桑尼亚马菲亚岛,潜水员和渔民们解救被渔网缠住的鲸鲨。
大量石油工程出现在鲸的觅食区。
李 飞
2014年9月16日,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峰会各成员国投票通过了格陵兰申请捕鲸配额的提案。这意味着,在未来3年里,世界上将有超过800头鲸被判死刑。数世纪以来,因为人类的大肆捕杀,许多鲸已成为濒临绝种的生物。近年来科学家陆续发布了关于鲸在维系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让人类更多地认识了这一神奇物种。
五千万年前出现的“海中巨兽”
生活在大洋中的鲸主要有齿鲸和须鲸两大类,通常可活40到90年。靠牙齿捕食为生的齿鲸类,有抹香鲸、虎鲸(逆戟鲸)、海豚等,它们有独特的通过回声定位感知环境的能力。靠嘴里梳子一样的鲸须滤食为生的须鲸类,有座头鲸及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等。蓝鲸一般体长可达30米,重达180吨。
鲸类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鲸往往被人们俗称为鲸鱼,但实际上鲸并不是一种鱼,而是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根据化石等相关资料,鲸目生物的祖先极可能是产于北美、欧洲与亚洲的陆栖偶蹄目动物—中爪兽科的后裔,鲸从陆生哺乳动物经过水生适应而到海洋的过程,大约发生在距今3400万到5500万年的始新世。
目前已知最早出现的鲸类为古鲸亚目原鲸科。原鲸科动物均出现在5000万年前,化石分布在亚洲、北美等地区。较先进的古鲸亚目动物,是曾经被认定为爬行动物的械齿鲸科,这个科的动物大约存活在3800万到4500万年前。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古鲸亚目终于在渐新世走入灭绝一途。但鲸类家族中的另外两个分支,即须鲸亚目与齿鲸亚目,却走出了过去的历史,衍生出13科80多种的各类迷人生物,充实了我们的海洋生命力。
国人很早就对鲸有深刻的描写。崔豹《古今注》:“鲸,海鱼也,大者长千里,小者数十丈。”“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也有大量的文章提到鲸,如《庄子》曰:“吞舟之鱼失水,则蝼蚁而能制之。”吞舟之鱼就是大鱼,也就是鲸。张衡《西京赋》有所谓“鲸鱼失流而蹉跎”。任昉《述异记》:“南海有珠,即鲸鱼目瞳,夜可以鉴,谓之夜光。”《淮南子》还有“鲸鱼死而彗星出”之说。《论衡·乱龙》亦言:“夫东风至酒湛溢,鲸鱼死彗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太平御览》引《春秋考异邮》说到“鲸鱼死而彗星出”。《太平御览》引《三秦记》称“始皇墓中燃鲸鱼膏为灯”。
大型鲸屡遭猎杀面临灭绝
在捕鲸工业发达时期,鲸产品随处可见,从肉食品,到照明用油、机油和女士化妆品,不一而足。因其诸多经济价值,鲸自古就遭到人类的猎杀。捕鲸这项古老的行当,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我国《新唐书》记载:“开成二年三月壬申,有大鱼长六丈,自海入淮,至濠州招义,民杀之。”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捕鲸业只是沿海部落赖以生存的一种方式。由于航海能力有限且工具简陋,持续了千年的传统捕鲸并未对鲸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不过从19世纪60年代起,由于鱼叉炮的发明以及蒸汽船在捕鲸业中的应用,人们开始有能力捕捉游动速度较快的蓝鲸和长须鲸,标志着现代商业捕鲸由此开始。当时,捕鲸者的捕捉对象主要锁定为收益较大的蓝鲸。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就开始渐渐减少。
在拥有船尾平台的蒸汽船于1925年出现后,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蓝鲸后将其放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此后每年的捕鲸数量大量增加。20世纪初,世界几乎每一个海域中,蓝鲸的数量都相当多,其中南极海域的蓝鲸最大族群就约有23.9万头。然而在捕鲸者超过40年的疯狂猎杀后,蓝鲸这一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种群已接近灭绝。
据记载,仅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万余头蓝鲸。到1960年,全世界已有35万头蓝鲸被杀,蓝鲸的种群数量已不到100年前的1%,当时世界仅生存着不到50头的蓝鲸。捕鲸者随后又转向稍小一点的长须鲸和塞鲸,很快,这两种鲸也步了蓝鲸的后尘。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捕鲸者的枪口又对准了小须鲸。在20世纪捕鲸业最兴盛的100年中,一种接一种的鲸被捕尽杀绝。
尽管IWC于1986年下令终止了商业捕鲸,但时至今日,仍有人在捕杀这些举止优雅的庞然大物。根据IWC的规定,现代捕鲸总共有三种:为维持生活的土著捕鲸、商业捕鲸以及科研捕鲸。目前,只有冰岛和挪威反对终止并继续进行商业捕鲸,土著捕鲸有严格的配额,并仅限于因纽特、阿拉斯加、印尼等地区,而科研捕鲸却允许捕鲸国自行决定捕鲸的种类和数量,IWC的这些漏洞大得足以让科研捕鲸船任意穿梭,其中日本的“科研捕鲸”是最受争议的行为。
截至2010年,世界科研捕鲸14583头,绝大部分为小须鲸,也有布氏鲸、塞鲸和少量的抹香鲸、长须鲸,其中日本独占13274头。据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人类屠杀了约3万头鲸。在现今的日本和挪威,捕鲸商靠卖鲸肉大发其财,在那里每千克鲸肉可卖350美元。
过去商业性捕鲸活动是造成许多鲸物种灭绝的唯一原因,如今鲸面临的威胁却来自更多方面:被钓丝缠住,受困、纠缠在捕鱼设备中,船只碰撞,有毒物质的污染,气候变化和生境退化,鲸觅食区域出现天然气和石油工程,以及海洋运输产生的噪音等。
人类必须共同承担的救赎
鲸的繁殖能力很差,大型鲸类怀孕期基本上都在一年左右,一胎只有一头,幼鲸要一到数年才断奶,它们还会经常遇到鲨鱼的捕食。因此,鲸种群数量一旦减少到一定程度,要使其恢复将极其困难。
1946年,IWC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成立,并签署了《国际管制捕鲸公约》(ICRW),首次引入了国际鲸交易配额限制。为挽救即将灭绝的鲸,遏止商业性捕鲸势头,1966年,IWC开始禁止捕杀蓝鲸;1976年,禁止在南半球捕杀长须鲸;1979年,印度洋被宣布为鲸禁捕区,直至1986年禁止商业捕鲸。国际社会倡导保护鲸后,很多濒危鲸类的种群总体才开始慢慢恢复。一份2002年的报告估计,世界上蓝鲸数量大约在5000头到1.2万头之间,并分布在至少5个族群中。随着鲸数量的上升,它们作为海洋生态系统营养泵的作用也会慢慢恢复。
和所有野生动物保护一样,鲸类保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因为涉及到庞大的捕鲸利益链和国家政治较量,使其变得更加复杂。当前,世界各国对于今后是否要继续捕鲸的态度仍然是对立的。IWC的88个加盟国里,支持捕鲸的国家有35个,其中有将鲸作为食物的俄罗斯、日本、挪威和冰岛等。捕鲸国加拿大则退出了IWC,其捕鲸行为不受限制。
《国际管制捕鲸公约》(ICRW)的良好实施更多的是靠成员国的善意履行,它自身并未包含如何保证条约实施的规则,也没有规定相应的争端解决机制。针对ICRW允许的科考捕鲸行为,反捕鲸人士认为,依据现在的科学技术,可以利用声呐跟踪或DNA研究来对鲸进行科研,根本不需要杀掉它们。所以说,反对捕鲸之战的前景尚未明确,ICRW还需要更多有关国际法的支持,以便其成为更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当前世界反对捕鲸的一方主要是一些环保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这些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保护这些“海中巨兽”,如做更多的公益广告,递交百万签名,呼吁禁止捕鲸和设立南大洋禁捕鲸区。同时大力宣传食用鲸肉会导致鲸体内的毒素进入人体,以此来影响食用鲸肉的人减少摄入量。每年为挽救鲸的生命,绿色和平组织还与捕鲸船队发生激战。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意识到保护鲸的重要性。近年来,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政府也介入反对捕鲸。澳洲于2010年5月在国际法庭提起诉讼,指日本捕鲸活动超过科学研究的需要,并涉及商业活动。2014年3月,国际法庭判令日本停止捕鲸计划。
目前,保护鲸类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人们对鲸的不甚了解。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中,全球87种鲸目动物中,已知受威胁的种类达到15种,其中2种极危、7种濒危、6种易危,此外还有5个物种为近危,22个物种无危,但多达45个种类因缺乏数据而状况不明。由于鲸类生态研究投入极大,目前国际上进行鲸类研究的团队并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更为有效的保护就无从谈起。更危险的是,因为不了解,在人们意识到之前,一些鲸类物种就因丧失栖息地而陷入困境甚至灭绝。因此,人类在救赎鲸类的征程上,仍然任重道远。
你知道吗
鲸落 海底生物群的绿洲
如同陆地上一棵大树倒下,它的躯体很快就会被蜂拥而至的微生物分解,当一头鲸死在大洋腹地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会被多种生物蚕食,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全新生态系统的家园。生物学家赋予这个过程一个名字—鲸落。
在漆黑一片的200米深海以下,虽然没有了阳光这一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能量来源,但生活在深海的生物却可以依靠化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生存繁衍,它们一般集中在海底的热泉口,活动在大洋洋流带上。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是它们的意外收获,而偶然落下的鲸落,则成为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宝贵盛宴。在海底,约有60种海洋生物靠着鲸落赖以生存,科学家从中还发现了新物种。
首先是移动清道夫阶段,抵达海底的鲸落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鲸90%以上的软组织被它们吃掉,这顿飨宴一般会持续4至12个月。然后是机会主义者阶段,当40多个物种的大型腐食者享用过后,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将进驻鲸落的残骨败肉之中,依靠食物残渣可以生活两年。
最后是化能自养阶段登场。当鲸鱼只剩下骨架时,由鲸落带来的深海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这时,会有大量的深海特殊厌氧菌爬入鲸骨深处,它们分解鲸骨中的脂类而产生硫化氢,从而创造出类似于深海热泉口的富硫环境。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说,硫化氢都是有毒的,但这些深海化能自养菌可以将硫化氢转化为能量,供它们生养与繁殖。鲸骨体型巨大,脂类含量达60%,分解又十分缓慢,因此,上百种无脊椎动物在一个大型鲸落中可维系各类生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科学家已在鲸落中发现了16种新物种,其中两种新的吃骨虫出现在鲸落第二阶段,这些吃骨虫附着在鲸骨上后,会产下成千上万的幼虫,这些漂浮在海洋中的幼虫遇到另外的鲸落,就会重新开始这一过程。由此可见,鲸落生态绿洲可谓海底生物群的宝贵“跳板”,弥补了相距遥远的深海热泉口和冷泉口中生物代谢模式专一的不足。据研究者估计,在灰鲸的迁徙路线上,平均每年每8000平方公里就至少有一头灰鲸落入海底,两个鲸落之间平均距离只有不到10公里。
目前世界80个鲸物种中,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才能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十种,而其中有一半是濒危的。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六分之一。(果果)
有此一说
一头蓝鲸可吸碳9吨
千百年来,大海中微小的浮游植物从大气中吸收CO2,当它们死去沉入海底,那些碳也被它们一并带到了下面。它们一直这样从空气中把CO2分离出来,降低着大气的温度。但由于近年来许多海域非常缺乏浮游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铁,以至海洋浮游植物吸收 CO2 的过程不能够有效进行。
近年来,致力于海洋生态研究的科研人员注意到,鲸的种群数量对碳的吸收容量产生着直接影响。在浮游植物吸收 CO2这一生态循环过程中,能够排泄富含铁元素粪便的鲸群的保有量,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鲸体积大,鲜有天敌,鲸自身吸收碳的能力不可小觑。研究人员发现,一头体重达90吨的蓝鲸,可有效吸收表层水或深海中释放出的碳达9吨之多。每头鲸的碳储量之大唯有最大的树木在其之上,那些自然死亡的鲸更是将体内的碳带入海洋深处,远离大气层。
据估算,人类一个世纪捕杀的鲸,相当于烧毁70多万英亩温带森林或2.8万辆越野车行驶100年所增加的碳排放量。百年捕鲸活动使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减少了约2300万吨,而大长须鲸种群现在所储存的碳只有百年前的15%。
大千世界
海水铁元素来自鲸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科研人员认为,须鲸的减少将对南极海域的磷虾存量有利,因为磷虾是须鲸和其他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然而研究发现,随着南极海域鲸数量的锐减,南半球海水的铁含量也呈逐年下降态势,这使得依赖铁元素生长的浮游植物大量减少,并直接导致以浮游植物硅藻为主要食物的南极磷虾数量连续数十年呈直线下降趋势,而以磷虾为食的南极洲阿德利企鹅数量也已减少了一半。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鲸的尿液和粪便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向海洋中释放氮元素和铁离子,这些营养元素可以加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长,进一步喂饱海中的鱼类和虾类。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磷虾中的铁含量,以及对以磷虾为生的须鲸的粪便进行DNA鉴定,确定了鲸粪便中的铁来自于磷虾,同时发现鲸粪便比南极海水中含有的铁元素要高出1000万倍。
研究者称,对海洋生态圈来说,鲸的尿液和粪便好比是一台“营养泵”,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千公里。鲸会在食物充沛的高纬度地区觅食,但是交配要在食物不是那么充沛的低纬度地区。比如说,有的鲸在阿拉斯加觅食,繁殖期就游到夏威夷,就这样,它们把粪便养料输送到这些地区。
同时,也可把鲸比喻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动机”,它们在深海觅食,又在海面排泄,营养丰富地区的营养物质就被带到了营养贫乏的地区。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论证了虽然鲸的确会吃鱼和虾,但是另一方面鲸也能通过向浮游生物释放营养物质,间接提高鱼虾类的产量。
本版供图/东方IC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鲸 濒危海洋生态航母(组图)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