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来两次砍山凿洞 只为打通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发布时间:2019-06-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村民世代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为了修建一条“出山之路”,邓迎香与众乡亲先后两次用钢钎、锤子开凿出200多米的“人工隧道”,终于将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
视频来源:央视网
1.从2小时到15分钟 他们用原始方法挖出一条"生命之路"
麻山深处的麻怀村,位于贵州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东南面,距社区7公里,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因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村民外出必须攀越悬崖峭壁,从山脚爬上山峰,再从山顶下到坡脚,仅翻山就耗费两个多小时,村民建房子一砖一瓦都要靠肩挑背驮运进来。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麻怀村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被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最苦的是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学校,一个来回就要4个多小时,疲惫不堪的孩子们上课时直打瞌睡。
1991年,邓迎香嫁到了麻怀。因为交通不便,刚结婚的头两年她都回不了家。令邓迎香最不堪回首的是1993年,那年5月,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因为交通不便,生病没能及时送医抢救,失去了生命。一件件事针扎似地刺痛着邓迎香。
邓迎香进入她率领村民“刨出来”的人工隧道(2015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转机出现在1999年,那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一位村民在村子南头发现了一个40米深的自然溶洞,洞口正好对着村外。大家一下子看到了希望:“挖。”可要挖通剩下的170多米的山洞,困难比想象多得多。
邓迎香积极响应,和乡亲们一起开始了第一次凿洞。那时的邓迎香还不是村干部,可她凭着“要打通路,啥子都拦不住我”的拼搏劲头,硬是干出了男人的活儿。由于溶洞狭窄,邓迎香和大家跪着甚至趴着,一锹一镐地挖出砂石,再一筐一兜地肩并肩、手递手地往外运,大家用这样原始的方法挖洞,夜以继日。邓迎香常常累得直不起腰,走不动路,“回家连晚饭都没力气吃”。由于能干肯干,她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提起这位女英雄,没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
2001年正月,村民们刨着抠着突然刨出一个洞口,“通了,通了!”村民们满眼含泪、奔走相告。
“尽管隧洞阴暗狭窄,村民们也很满足了。”邓迎香说,水泥杆子顺利运了进来,麻怀人终于用上了电。大家出去也不用翻山了,走通这200多米长的隧洞只需15分钟。通电那天,村里几个老者想将烟卷放到电灯上去点燃,引来大家哄堂大笑,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电灯,还认为它像明火一样也能点燃东西呢!
2.路窄难行众人犯愁 "铁娘子"二度凿洞让货车能通行
麻怀村的头等大事总算告一段落。2010年国庆,在浙江打工的女儿李琼回村办喜事,邓迎香忙里忙外,希望把李琼的婚礼操办得喜庆、热闹。
李琼出嫁要通过隧洞,当时正值雨季,隧洞里淌着齐膝深的水,穿着婚纱的李琼不得不和大家一样脱下皮鞋换上了塑料拖鞋,李琼挽着新郎在低矮的隧洞里踉跄前行,几次险些跌倒,洁白的婚纱上沾满了湿泥。
女儿婚礼的“狼狈相”触动了邓迎香的神经。送走女儿和女婿,她对丈夫李德龙说:“一定要把隧洞再凿高、凿宽,‘像隧道一样,能通汽车’。”
第二次凿洞开始只有邓迎香一人行动。没有风枪、空压钻孔等凿洞设备,只有钢钎、锤子,磨穿了手套,磨破了皮肤,磨浸了血……原本并不赞同二次凿洞的李德龙被妻子感动,每天进洞帮忙,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凿洞大军。
邓迎香站在人工隧道入口处刻有隧道简介的石碑旁(2015年1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劳力不缺了,但凿洞仍面临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炸材等物资上的严重缺乏。邓迎香跑部门、找老板、拉赞助,麻怀村凿洞修路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大家纷纷施以援手。通过她的努力,共得到县直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家乡亲人的资金支持7万多元(其中她女儿女婿就捐款1万多元),水泥物资80余吨。
邓迎香和李德龙各带一队,从隧洞两头开工,不分白天黑夜凿洞。2011年夏天,一条连接山外、宽度增至3.9至5米、高度增至3.5至5米、可以通行货车的穿山隧道终于竣工。当年8月16日,举行了通车典礼。通车不久,罗甸县委县政府又派出交通部门对隧道进了加固处理,使得隧道成为麻怀联结外界的快捷通道。2012年,邓迎香又带领群众实施翁井公路一事一议工程,全寨群众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将从册山公路接麻怀村委的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使村上的公路更加平整和安全。
3.村庄成远近闻名"小康创建示范村" 乡亲腰包鼓起来
2014年,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主任,继续用“这股牛劲”带领全村群众谋求脱贫致富之路。“麻怀村还有不少贫困农户,让他们脱贫致富才是关键。”
为了进一步改变麻怀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邓迎香开始四处考察,寻找能够落户麻怀村的项目,然后又给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打去电话,希望他们返乡创业。凭着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沟通,邓迎香说动了几个村里的“能人”。他们有的拿出了所有打工积蓄,有的将喂养的家禽全部变卖,办起了麻怀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
邓迎香在种植大棚。图片来源:贵州文明网
邓迎香与几个合作社的合伙人一起,跑江西、下广西,拜师学艺,艰苦创业,搞起了铁皮石斛和岩黄莲等中药材的种植。在麻怀隧道边上的大棚里,村民蒋本宽告诉记者,他们育出的铁皮石斛鲜条因为品质上好,每公斤市场价格1200元,比市场价高出了一倍多,为了节约土地,保证药材价值,该村确定在山上的树木上附种50亩野生铁皮石斛。如今麻怀村大棚铁皮石斛和岩黄连等中药材试种成功,广东、福建、江苏等几家药材生产商与该村签订了包销协议,并承诺麻怀村种出多少要多少。村里还准备开一家农村淘宝店,进一步增加销量。
现在,麻怀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村通组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和固定电话、喝上了自来水,90%的农户盖上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基本实现了户均一辆摩托车、5户一辆小轿车。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麻怀村的孩子们上学变得非常便利,孩子们不再因为交通不善而辍学,入学率屡创新高,从大山深处走出了15名大学生和1名研究生,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260余人。麻怀村的生存条件不仅大大改善,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创建示范村。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实现10户41人脱贫越线,贫困人口下降至43户12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8.6%,撕掉了贫困的标签,成为新时期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道路上的一面旗织。
回顾10多年凿洞的历程,邓迎香说:“我们村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我们也要不等不靠顽强拼搏二次创业奔小康,开创‘麻怀精神’。”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12年来两次砍山凿洞 只为打通一条"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