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个世界卫生日:6个故事,见证中国全民健康覆盖
发布时间:2019-05-0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2019年4月7日是第70个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继续将主题聚焦“全民健康覆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维护人人健康,迈向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70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6.7岁,主要健康指标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不仅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得到了健康保障,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健康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4月3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世界卫生日活动上,6组嘉宾讲述了自己经历的全民健康故事。
随国强而兴,永做“追梦人”
“作为一名在华西学习、成长、工作的医生,我既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发展的亲历者。70年岁月如歌,医院的发展历程,是随国强而兴、因国富而盛的真实写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院长这样回顾他的医学生涯。
1892年,当外国基督教会在华西坝建立华西医院的前身仁济、存仁医院时,它还只是小小的诊所。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华西医院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较大的公立医院,但仍然是无国家重点学科、无国家重点实验室、无两院院士的“三无”医院。短短二十几年,依托丰富的临床资源优势,华西医院在国内最早建立独立科研院区,打造了专职科研队伍,制定了一系列以鼓励临床创新为导向的科研激励政策,如今临床医学基础科学指标已位于全球前1‰行列,自主研发了150余项重大疾病治疗创新药物,形成了“有资源、有基地、有队伍、有方向”的“四有”优势。
90年代至今,华西医院门急诊服务量增长超过4倍、手术服务增长近18倍,已经拥有8个国家级医学平台,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疑难危急重症的诊疗中心。医院构建了覆盖医院、专科、社区等各个层级的五大特色医联体模式,帮助中国西部广大患者不必奔波于北上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同质的医疗服务。
让数据“说话”,让质量提升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专家,每天只能看四五十个患者,去从事医疗质量管理和研究吧,把规范的脑血管病诊疗服务推广到全国,让千千万万脑血管病患者和家庭受益”。国家卫生健康委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李子孝至今仍记得10年前他的导师王拥军说过的话。
2010年,北京天坛医院受原卫生部医政医管局委托成立“国家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全国性的脑血管病质控数据平台,质控工作就像“盲人摸象”。2012年,覆盖全国209家医院的国家脑血管病登记数据正式建立,监测全国脑血管病数据的“天眼”从此打开。越来越多的医院加入到国家质控网络,200家,500家,1000家,2500家……截至目前,质控监测医院已有2774家。
这些海量数据通过每秒375万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进行分析,疾病诊疗的现状、进步、短板一目了然。大数据分析发现,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脑血管病医疗服务质量复合指数从63%提升到了76%,但静脉溶栓、房颤抗凝的指标仍不容乐观。针对这些“短板”,中心帮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医疗质量指标和改进模式,可以让脑血管病患者1年复发风险相对下降28%,致残风险相对下降26%,每年减少4.3万例脑血管病患者复发,减少住院费用约4亿元人民币。
医联体来了,群众信任了
2018年,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蓝建华拿到了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的青年创新科研课题,还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发表了论文。几年前,这样的事情还很罕见。
变化源于2015年,广安市人民医院挂牌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安医院,由华西医院领办。此后,华西的专家团队每个月都定期开展现场带教,从查体、阅读影像学片、医患沟通技巧,到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步骤、手术技巧,乃至到每一个手术动作都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地逐个相授。
那年底,蓝建华接待了一位复诊患者。患者在华西王坤杰老师那儿做的复杂尿道手术,术后需要每2—3个月复查扩尿道。为了复诊,患者每次要提前一个月挂号,提前一天到达华西医院,就诊后在成都住一晚才能回家。2015年底,王坤杰告诉患者已经教会了蓝医生,以后直接找他就行。从那以后,那名患者就到广安医院就诊,每次提前1-2天打电话预约,早上5点多出发,当天晚上就能回家了。
几年来,他的科室先后开展各项新技术10余项,科室三、四级手术达到70%。过去,手术室下午几乎没有手术,现在直到晚上8、9点手术室仍然灯火通明。广安老百姓在当地就诊的医疗费用比成都、重庆等大医院明显要低,报销比例高,家属照顾方便,老百姓真真实实得到了实惠,医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更好了。
做老百姓吃的起、能管用的抗癌药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第70个世界卫生日:6个故事,见证中国全民健康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