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女子在西藏高原深处做慈善:那块土地让我最亲切

发布时间:2019-01-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王秋杨:高原深处的苹果树

  多年前无意中涉足的公益慈善成为了新世纪以来王秋杨用力

  最多的事情。她与西藏的关系变得亲密,不断探入到高原的更深处。

  这块土地依旧神秘,但又如此亲切,虽然贫瘠,却也十分丰富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刘远航

5月28日,一场夜雨过后的西藏林芝南伊沟内,群山在云雾缭绕中,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5月28日,一场夜雨过后的西藏林芝南伊沟内,群山在云雾缭绕中,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一年之前的9月,高原上已经很冷。数百人组成的队伍正在冈仁波齐脚下,以比赛和转山的形式,搜集散落的废弃物。一名年轻的藏族女孩牵着马从旁边经过,认出了其中的一位。当时她刚刚考上公务员,趁着暑假,回家来帮父母干几天活儿。

  更早之前,这位藏族女孩是西藏阿里地区一所苹果小学的学生。而眼前这位被她称作“冈措阿妈”的汉族女性则是苹果基金会创始人王秋杨。从2003年开始,王秋杨与阿里结下了缘分,多方奔走,与当地政府合作,在阿里援建苹果小学,改善教育状况。

  慢慢地,对于王秋杨来说,西藏从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变成不再陌生的第二故乡。王秋杨不断在北京和阿里之间往返,空间地理的差异逐渐消弭。后来,王秋杨和苹果基金会将公益的范围拓展到当地的医疗、文化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冈仁波齐脚下的这次高山环保比赛便是苹果基金会近年来倡导举行的公益活动。

  “以前基础教育是主要的一块,但现在国家已经把基础教育涵盖了,纳入到义务教育里了。”谈及十五年来公益重心的转移,她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在实践的过程中,她对于公益和慈善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除了热情与坚持,还需要有清晰的规划,以及对社会资源的协调利用,和政府职能的合作互补。

  “要说成长,也就是更理性了,实际上要有调研,对于这个地方的规划,每年提前要有方案,理事会要讨论。不能像以前那样,今天想起这个做一个这个,明天想起那一个,也不是今天这里跟你要个什么你就得扑过去,明天那个跟你要个什么你也扑那儿去。”王秋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

  她的身份也在变。此前,外界对她的印象主要停留在商业投资和登山探险领域,但她坦言,自己的兴趣可能根本不在企业上面,那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而非热爱。随着年纪的增长,探险也正在从王秋杨的生活图景中后退。

  反而是多年前无意中涉足的公益慈善成为了新世纪以来王秋杨用力最多的事情。她与西藏的关系变得亲密,不断探入到高原的更深处。这块土地依旧神秘,但又如此亲切,虽然贫瘠,却也十分丰富。

  “做苹果公益感觉像是在给自己的家乡做点事儿,还是觉得那块土地让你最亲切。每次一下飞机,汽车一到那里,阳光照在身上,都会深有体会,跟内地不一样,还是让你挺感动的。”她这样说。那棵多年前抛下的苹果种子已经长成树木,日渐繁茂。

  落地的种子

  2003年,突然暴发的“非典”疫情,将性格活脱的王秋杨生生摁在了家里。北京的街上没了往日的热闹,人人自危的日子里,连班也不能上,王秋杨只好闷在家看电视。“当时全城人都吓坏了,都觉得下一个要死的就是自己。”她回忆道。当时正好有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直播,这让她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此前,王秋杨去过一次西藏。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导演谢飞拍摄《益西卓玛》,王秋杨作为这部电影的投资人之一,到西藏参加开机仪式,那时候的她还是一个游客,西藏也只不过是一个神秘之处。现在,看到电视里的登山队员在山顶展开国旗,困守北京的王秋杨忽然对这片土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兴趣。

  “那种曾经让你向往的感觉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一下子(爆发了),面对生命的这种脆弱,忽然就很想到高原上去走一走。当时想得挺简单的,没想到会促成自己在那边做了一份公益。”回忆起当时的心态,王秋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与丈夫商议之后,王秋杨决定将此次出行的主题定为教育考察。

  找好同行的旅伴并确定好出行的目的之后,王秋杨很快就驾车上路了。这一趟旅途注定艰险,王秋杨没敢跟父母说,行李都是躲在车库里收拾的。110国道上,沿途都是哨卡,“一看是北京来的,村都不让进”。王秋杨从内蒙古转道青海,经过拉萨,过了大概四十条河,终于到达海拔最高的阿里地区。

  当时的交通条件还很落后,连砂石路都没有,更别提柏油路了,窄的地方,只能容纳一辆车经过,时不时可以看到断崖下的车辆残骸。到了目的地之后,王秋杨更是对当地基础教育的条件和医疗状况感到惊讶。阿里地区的普兰县当时也在抗击“非典”,但全县收集医疗设备的时候,只能找到五支体温计。

  教育就更不用说了。在巴嘎乡,大多数居民已经迁徙到塔尔钦镇,王秋杨却在废墟般的荒山里看到了一面飘扬的国旗,那是一所破落的学校。午睡的时间,孩子们挤在一条棉被里,缩在一起,只露出头来,床边一堆小鞋子,没有一双不是破的。

  教室的墙上,挂着上海火车的宣传画,黑板上写着杜牧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那大概是这里的孩子们无从感受的科技和诗意。王秋杨一路买了很多文具,塞满了车,但很快就发放完了,孩子们像过节一样。但王秋杨意识到,这样的帮助只能暂时解渴,真正有效的办法是援建学校。

  回到北京之后,王秋杨发起成立苹果慈善基金会,通过与阿里的分军区和教育局合作,先后援建了四所学校。她与丈夫商议,拿出1000万元作为援建的资金,这对于当时两人所在的集团公司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对于阿里地区同样如此,是当地财政收入的将近五分之一。基金和小学都以“苹果”命名,王秋杨希望当地的基础教育也跟这水果一样,随处可见,又香甜多汁,寓意美好。

  行走的药箱

  因为高原的冻土环境,高大的植物不容易存活。人也同样如此。落后的基础医疗条件,让本来不太严重的伤病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大病,甚至夺去人的生命。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女子在西藏高原深处做慈善:那块土地让我最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