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金庸其人:书香世家、武侠起源、办报传奇与爱情故事

发布时间:2019-01-2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金庸其人:书香世家、武侠起源、办报传奇与爱情故事

2007年,金庸与记者们畅谈。资料图

  大侠金庸离世,一代传奇落幕。

  金庸(原名查良镛)于10月30日下午,因病在香港养和医院辞世,享年94岁。

  金庸一生不可谓不丰富。他既是享誉中外的武侠小说宗师,又是一代杰出报人,也是华人文化界重磅人物之一,更见证了上世纪中国无数重大历史事件。

  金庸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大侠”。他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其作品流行之广,被誉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金庸武侠小说及其影视作品,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金庸去世,网友高呼“悲哉,痛哉!”

  以读金庸著称的自媒体人六神磊磊更新公号文章,称“现在,我再也没有后台了。我真的是没有后台了。记得电影台词里讲,有时候难过的不是离去。而是没有好好道别。”

  家

  出生于书香世家 曾梦想成为外交官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海宁查氏是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等。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15岁时,他和两位同学一起,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相当于今天《高考模拟题》之类的参考书。此书抓住了市场痛点,当时让他们赚了不少钱。

  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两次被学校开除。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钱,衣食无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金庸,最大的梦想是想成为外交官。但他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后来,金庸念起了国际法,这段法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后来的经历与声望,为他谋得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1985年他获任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46年秋,查良镛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调往香港分社。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其间相识同事梁羽生。而后总编辑安排查写武侠小说于副刊连载引起轰动,顿时金梁齐名。

  侠

  缘于报社催稿 后成一代大家

  1954年,香港发生一场轰动一时的武术比赛,太极派与白鹤派因门户之见比武分高下。此事在香港引起很大反响,至少有五千人赴澳门等候开场,成为当时报纸争相报道的题材。

  比武触动了新华社香港分社主管报纸的负责人:既然市民对比武的兴致如此高涨,何不趁热打铁,在报纸推出武侠小说连载,招徕读者,扩大发行量呢?

  1月19日,即比武结束第三天,《新晚报》就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本报增刊武侠小说”的预告。20日,陈文统的《龙虎斗京华》就在“天方夜谭”开始连载了,署名“梁羽生”。这是梁羽生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

  从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到《草莽龙蛇传》,查良镛都是忠实读者,他从未想过自己也要上阵。1955年2月初,编辑忽然向他紧急拉稿,说《草莽龙蛇传》已连载完了,必须有一篇武侠小说顶上,而梁羽生顾不上,写稿之责非落在他头上不可。他从来没写过武侠小说,甚至连小说也没有写过,迟迟不敢答应。经不起他们的劝说,查良镛只好答应了,报了个题目《书剑恩仇录》,但从哪里写起,他还没想好。

  2月7日,发稿的日子到了,编辑派了一个老工友上门来等,在当夜九点前无论如何要有一千字的稿子,否则明天的报上就有一块空白了。老工友触发了他的灵感,他便从塞外古道上一个“年近六十,须眉皆白,可是神光内蕴,精神充沛”的老者写起,先把这个工友打发走再说。所以他说,“如果我一开始写小说就算是文学创作,那么当时写作的目的只是为做一件工作”。

  2月8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连载了574天。

  “镛”字拆成两半就是“金庸”,他自称“没有什么含意的”。金庸横空出世,从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从此,金庸———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在经历动荡乱世之后,独自在异乡通过武侠小说展开他对人性无限丰富的独特理解。他的出现几乎改变了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

  报

  左手武侠 右手社论

  查良镛自始便是报人。从杭州的《东南日报》做记者,由《大公报》的沪馆,再赴港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新晚报》连载武侠故事《书剑恩仇录》,于是笔名“金庸”横空出世,一炮而红。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于1959年自立门户创办《明报》,在自家天地耕耘小说,开写《神雕侠侣》。左手武侠,右手社论,开辟报业江湖,凭生意头脑的灵光而赚得满钵。《明报》初创资本仅10万元港币;1991年股票上市时,市值已达8亿7千万,金庸独占六成。

  作为报人的金庸,也体现了他的公共情怀,这从《明报》发刊词中就可见一斑:维护“公平与善良”。

  身兼《明报》社长、总编辑、主笔的查良镛,也成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报人和较高知名度的社评家,并开始活跃于海内外传媒界。

  金大侠生平,经媒体及读者拥趸演绎作相当精彩的传奇,不过,这位国字脸、话不多的斯文书生与报业达人,首先是一位快笔的作者。

  1959年到1962年,在《明报》筚路蓝缕的三年创业期,金庸常常同时连载两部作品,又亲任社论主笔,堪称‘写稿机器’。下午写小说,沉浸在武侠江湖的刀光剑影里;晚上回归现实世界,执笔社论(一说上午写社论),马不停蹄。

  一张原稿纸平放在桌面。抽烟一根,构思,动笔。报纸小说版的编辑守候于旁(起因是总编辑担心小说内容提前泄露),排字房的同事则在门口等候。写好第一张纸,交由排字房同事,即刻发排列印,写好第二张纸,又立即交付。每天填满三张原稿纸,1200字左右。“写完就停,没有多写,没有提早写,都是当场写,写完也不会重看”,新加坡资深报人杜南发如是回忆。金庸收笔后,原稿几乎不再改动,字数精准,思想缜密。

  爱

  三次婚姻

  一位梦中人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金庸其人:书香世家、武侠起源、办报传奇与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