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中国“不惧”的底气来自哪儿?
发布时间:2018-12-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自3月底贸易战打响后,中美双方看上去剑拔弩张,相互博弈。
本周,美方再度挑起贸易争端。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其公司向中兴出售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为期将长达7年。禁令一下达,中国政府于次日做出了强硬表态,并将对美国高粱进行临时反倾销。
中兴也于20号做出了回复,表明如果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执意对公司施以制裁,那么,他们将愿意以各种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实际上,早在4月4日,中国采取了目前为止针对贸易战最强硬的回击: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等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随后美方迅速做出反击:对从中国进口的10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这意味着,截至目前,美国对中国增税的商品总额已达到1500亿。
中方并没有示弱,并于6号晚上表示,如果美国公布1000亿美元的清单,那么中国将立刻进行反击。
所以,就目前的态势看,中美双方均摊明了谈判的筹码。
中方是针对美国的大豆、汽车、飞机等征税,美国则是直接针对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但就舆论上,双方均表示出了敬畏,也给对方让出了一定的舆论空间。
就在刚闭幕的博鳌论坛上,我国国家领导人曾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作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龙永图也指出:“特朗普没有看到全球贸易发展的整体态势,他用关税这样的老武器,表面上是惩罚中国,但最终受害的将是美国的产业界和消费者。”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观点称,虽外界媒体将中美贸易摩擦称为贸易战,但他本人并不赞同这个说法。他认为,贸易是交流对话与谈判妥协的过程。所以,特朗普提出的“对中美贸易逆差减少1000亿美元”的要求,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可接受的目标。其次,减少贸易摩擦是一个必然的渐进过程,我们需要以市场化的形式来解决,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
与此同时,纽约时报在4月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观点称,特朗普通过征收关税打响贸易战,实则在运用上世纪80年代的方法,力图解决21世纪的产业政策问题。从历史角度看,这个目标很难被达成。
第一个原因,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曾提出对日本征收关税的做法。而当时的日本,虽产业经济发达,但为了防范苏联,仍需仰仗美国在军事上的保护。
但今天的中国,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发展趋势特点之一,便是以学习和创新为主。并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个趋势正急速延伸至更多领域。甚至,多数境外企业投资中国时曾放言:“如果做到了中国市场第一,就能做到世界第一”。
因此,今天的中国不会像当年的日本一样成为贸易战的从属者,而将成为美国的全球竞争者。
第二个原因,则是在大萧条时期,欧盟曾遭遇过美国的关税壁垒。
这将意味着在本轮的贸易战中,特朗普很难劝服欧洲的官员与他协同一致。如果中美之间爆发激烈的贸易战,那届时,大部分的中国订单将极有可能从美国人手上转到欧洲人手上。比如,中国若减少波音飞机的订单,那么这些订单,将极有可能飞入空客的囊中。
第三个原因,今天的中国既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也是美国的第二大原油买家。
一方面,中国一旦选择抛售美国国债,便将使美国金融市场剧烈震动,引发连锁恐慌,直至冲击整个美国经济。另一方面,中国若决定对原油施加关税,那么,美国原油的供需平衡也将因此遭受重创,全球的石油价格都将被影响。
山雨欲来风满楼,所以,这个雨到底会下多大,是否会引发山洪爆发?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微妙的悬念。
今天,这篇文章的话题来自“每天听见吴晓波”本周的音频。【点击此处,立即收听】本周吴老师聊了聊以下几个话题点击图片,就可抢先试听哦
人类之所以在个体知识有限的情况下,仍能成为地球之王,创造多个文明和伟大的创举,是因为处于一个庞大的知识共同体中。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哪些知识和能力,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
那些喧闹的车间、机械的流水线和危险昏暗的矿井,孵化了当今中国一万多名的“顾城”、“北岛”和“舒婷”。作为工人的他们,正在用诗歌记录和抵抗命运。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那些身为工人的诗人们。
投资最大的艺术在于,你是否能抓住那个在巨幅波动中产生的临界点。而这个临界点,将会带来巨大的投资价值。
本期音频,吴老师讲了讲投机大师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处在知识共同体中,会让我们产生自己懂得很多的错觉,其实我们真实拥有的知识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少,甚至可能没人能掌握一门复杂技术的全部知识。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中美贸易战,中国“不惧”的底气来自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