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回乡记
发布时间:2018-12-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编者按】
国庆长假,除了出游看人山人海,更多人选择回一趟老家。
“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发展路上,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时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紧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对于河南来说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跟着记者的笔尖镜头,一起来发掘老家河南美丽乡村新画卷。
【延津马庄乡苏班枣村】 我们的父母或将成为最后的散户农民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记者 冯晓玉
除了春节,十一已成为老苏最期盼的节日,黄金周期间秋收最忙,老苏的三个孩子一般都会回老家帮忙干农活。
老苏生在延津马庄乡苏班枣村,没有别的本事,小时候跟在父母身后,只学会了种地。15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种收收,忙活了几十年,养育了三个子女。
苏大姐是老苏的大闺女,40多岁,大学毕业后,在县城一家医院做主治医师。在那个年代,苏大姐凭着努力,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苏小妹是老苏的二闺女,高中毕业后,与大学失之交臂,后在熟人介绍下去焦作一纺织厂做了一名女工,嫁到城里,婚后和丈夫经营家族的卤肉店。因为平时生意忙,再加上离家远,苏小妹每年回老家的次数,一把手能数过来。
小苏排行老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初中没毕业,便辍学了。因为对车比较在行,开了一阵子修车店,目前一直在开后八轮,今天广西、明天新疆的,几个月见不着一次面。
三个孩子除了过年,能聚在一起的时候很少,十一算是一个机会。
果不其然,黄金周第一天,苏大姐交接过班,就带着孩子开车回老家了。“老头、老太太六十多岁了,还种着这么多地,心疼。”作为家里的长女,苏大姐特别心疼自己父母,黄金周对别人来说是休闲、旅游的好时候,对苏大姐来说,是真正的“劳动节”,这十几年的黄金周,苏大姐都用在掰玉米、收花生上了。
10月2日,苏小妹也带着礼,从焦作赶来。让人遗憾的是,这个十一,儿子小苏一直迟迟没有出现。
对于三个孩子来说,十一回家,探望的意义大于干活,他们每天挣的钱,已远远超过自己下地干活的价值。他们宁愿出钱请人、用机器,也不想下地干活。
在家忙活三天,10月3日晚上,苏大姐回县城了,准备第二天上班。帮不了太大忙,临走前,她给老苏留下1000块钱,劝老苏别太累,用机器收花生。
“小时候和家人去地里干活,爷爷、奶奶在最前面,爸爸、妈妈跟在后面,我坐在地头树荫下,远远地望着他们。”苏小妹说,现在,爸爸、妈妈在前面,后面没人了,父母后面,再无孩子跟随。
苏小妹曾多次劝说父母,年纪大了,不要太累,把地承包出去。但老苏憨厚拐不过弯儿,认为农民就是种地的,不种地干啥?
但老苏的身后,再无接班人,小苏曾坦言:“这十几亩地,父母想干就干,不想干了,立马土地流转承包出去,我绝对不会去土里刨食儿。”
像小苏这样的农村青年,绝不在少数。他们学习好的,考大学,找个好单位工作;上不了大学的,出门做个小生意,哪怕是在外面打工,也绝不会在家务农。农村孩子虽命运不同,但都有了同样的选择,离开农村、离开土地。他们出生于农村,但已不属于农村,更不可能回去做农民。
我们的父母,或将成为最后一代散户农民。土地流转、大农业时代,即将到来。
【桐柏】故乡的村庄:老人与狗的坚守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见习记者 魏广宝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但每次回乡,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曾经熟悉,如今陌生的故乡。
国庆假期,我带上家人回到故乡看看,让孩子们了解一下贫困山区——桐柏的乡土风貌,寻找我儿时的记忆。
先走高速,然后是国道,在乡镇街道处(镇政府已经迁走,但农村集市仍然存在)下路,转走村村通水泥路,再经过弯弯曲曲的道路,终于进入故乡的村子辖区。
熟悉的村庄、熟悉的道路、熟悉的小河,却没有熟悉的面孔。
从到南阳上学至今,我已整整离开故乡20年。20年,足以使精壮的汉子在农村的劳作中压弯了脊梁;足以使蹒跚学步的孩童成长为踌躇满志的青年;足以使漂亮的新媳妇变为中年大妈。20年来,我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俨然已成为一名故乡的过客。
沿着水泥路走到尽头,再走3里土路,苍翠之间隐约有几间老房映入眼帘,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村庄。
这里承载着我太多的童年记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还没有通电,没有电视、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游戏!儿时的我们,玩得最多的就是捉迷藏。在门前的小河里捉鱼也是我们童年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有结伴赶着黄牛上山放牛;去山里面摘山枣、葡萄、栗子、柿子;还有三五成群的带上煎饼和锄头去山里面挖中药,用换回三块两块的钱买笔和本……
几声犬吠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中来。
原来,幺爷家(我们那里爷爷辈岁数最小的那个喊幺爷)的狗已经捕捉到我们进庄的动静了。在幺爷家门口,正好碰见他放羊归来。幺爷今年已七十多岁,是我们村魏家最高辈分仅存的“硕果”。幺爷夫妇生育三子一女,女儿嫁到邻村,三个儿子中有两位医生,一位经商,儿孙满堂,家境颇为殷实。
在村庄上的人都搬出去居住的“大环境”下,他们夫妇选择了坚守。幺爷有他淳朴的道理:“我俩现在还能自主独立生活,就不要去麻烦孩子们,等到动弹不了了再去他们那里。”
其实幺爷选择坚守还有其他原因,他舍不得离开生活一辈子的故土。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老井与竹林,都已伴随他七十多年,七十多年里这里的一切都已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之中了。
有人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逝去,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走出来的人来说,故乡只是一种记忆的补偿,它会为我们慢慢编织一个个美丽而温存的梦,梦里有泪却不咸,有花却不香。
故乡的村庄挡不住时间的脚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自己的故乡美,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找到它落后的地方,就在伤感徘徊在这陌生的熟悉与熟悉的陌生之间时,我知道,我们的故乡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故乡了。
斟一杯浊酒敬故乡,为我三十余年的故乡情!
【临颍县王孟乡】重新感受秋收的快乐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于艳彬
春种一粒粟,必定秋收万颗子。
又逢国庆,带着浓浓的乡情,带着长途的疲惫,和妻儿回到了家乡——漯河市临颍县王孟乡。
我的家乡盛产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种植烟叶、冬瓜、辣椒为主。其中辣椒生产基地已被河南省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委员会认证,基地内种植大辣椒1.1万亩,年产4万吨,“傻大个”和“老党员”大辣椒已注册商标,销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
10月3日下午回到家里,一无例外,父母都下地劳作去了,只留下弟妹在家照看刚满三个月的侄子。院子里晾晒着新收的黄豆。
放下行囊,没有顾上歇脚,我便直奔田地。远远地,便望见父母正在火红的辣椒地里忙碌着。
“回来了,咋不在家歇着,田里没啥活了。”看见我后,母亲心疼地说。简单寒暄间,父母的脸上挂满笑容。
这是一块四亩的田地,今年全部种上了辣椒,刚收割的辣椒秆正躺在田地上晒太阳。父亲说,这几天比较忙,还没有顾上拉往家里。
回家第一天的活就是翻晾辣椒秸秆,顺便将辣椒秆上的干叶尽量除去,方便以后的拉运。看到我执意要去田里翻晾,母亲特意帮我找了一副手套,并让我穿上长袖,避免胳膊被划伤。
母亲说,翻晾辣椒也是一个技术活。相互敲打时,用力过大,容易导致辣椒脱落,用力过小,辣椒叶不容易掉,拿捏力度很重要。平时干活少,我翻晾过后的田地里,落了许多辣椒。得知我和孩子回到老家,妹妹家的两个外甥也跑了过来,三个男孩一起来到田里帮忙捡拾脱落的辣椒。
忙碌了一天,终于将四亩辣椒翻晾完毕。第二天六点多钟被父亲喊起来去田里捆辣椒秸秆。父亲说,早晨田地有潮气,辣椒秸秆比较容易捆。捆到八九点,天变热了,便回到家里歇着;下午四点多,接着来到田里,母亲和我爱人负责捆,我和父亲用电动三轮车将捆好的辣椒运送回家。
忙碌了三天,四亩辣椒终于全部运到家中。今年的辣椒收成还不错,一亩地可收干辣椒450斤左右,一斤辣椒6元,四亩辣椒可卖一万多元。聊天时,父亲说还打算明年再多包些地,全部种上烟叶和辣椒。
看着父母乐呵呵的表情,听着他们明年的展望,我的内心也热腾起来,重新感受秋收的过程中收获的快乐,这种快乐比什么都珍贵,而在这快乐里,人也变得越来越年轻!
【柘城县安平镇】 健身成时尚潮流 “现在咱农村也不比城里差!”
安平镇第一届全民健身徒步大会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倪政伟/文图
10月5日上午,在我的老家柘城县安平镇,很多村民都相约结伴,向刘洼村红色文化广场走去,那里,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10月5日这天,是安平镇的第一届全民健身徒步大会,现场红旗招展彩旗飘飘,随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几十个徒步方队同时开进,我也跟着我们河东行政村的健身徒步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着田间小路走去。
这走徒步有讲究,不能太快,得匀速前进。说是走在田间小路,不过这几年村里一直在致力于推进“美丽乡村”,大街小巷和田间生产路都硬化成了水泥路,干净整洁。
虽然我常年在外,但是老家小镇的变化,我也一直在关注。这次国庆节一回到家,晚上陪着母亲去村室门前广场溜达。广场里可热闹了,以前只在城市里出现的晚上聚集跳广场舞的现象,现在农村也有了。
母亲告诉我,这两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平镇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健身徒步方队。现在一到晚上,镇中心和各行政村的红色文化广场上,音乐声、徒步的口号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母亲说,现在是农忙时间,不过都是大机器生产,以前收玉米种小麦前后得小半个月,现在几天就完成了。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反而不稀罕了,“健身”成了大伙儿经常讨论的话题了,母亲特别喜欢晚上吃过饭后,去小广场和农村几个老大娘一起担花篮,不图啥美感,就图热闹。
所谓的“担花篮”,就是用一根扁担将两个花篮担起来,不需要太多的动作,只要不停走动、晃动就可以了,对腰和颈椎都有好处。
现在,在我们小镇,除了健身徒步以外,村里的老少爷们更喜欢的是担花篮、舞秧歌,在我们河东行政村的村室门前,每天晚上大伙儿都在吃过晚饭后汇集过来,担着花篮围着广场逛几圈,或者跟着大伙儿扭动几下腰,不管好看不好看,反正有那个范儿就行。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健康,也开始关注村容村貌了。这次国庆节。我们村里的临街墙面上都被粉刷白了,有的被彩绘成了各种美丽图案,马路两旁还都栽种了绿油油的草地,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垃圾胡乱堆积的现象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个张开大口的垃圾桶。我一直想让母亲搬到城里去享享清福,可母亲说:“现在咱农村也不比城里差!”
【伊川县白元镇夹河村】一个被孝道文化改变了的村庄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记者 张超飞
十一国庆假期,不少人都会选择出游。然而在老家,这个假期也是播种的好时节。位于洛阳市伊川县白元镇的夹河村,田间地头不少人正忙碌着。刚下雨不久,松软潮湿的泥土正是种麦子的好时机。走在家乡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犁地播种的画面,大型拖拉机翻起的泥土带来一浪又一浪的清香。
走进村庄,则是另一番景象,整齐划一的街道,干净的路面,墙壁上到处粉刷着提醒人行孝的标语。村里文化广场上,几个小孩正在嬉戏玩闹,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晒着太阳聊天。在这里,前不久刚刚举办了夹河村第二十届孝道文化节,村里60岁以上老人齐聚一堂,共享孝道大餐。
在夹河村,如今孝道之风已经深入人心。
这一变化还要从2016年10月9日“九九”重阳节开始。那一天,夹河村举行了首届孝道文化节,全村500多名老人齐聚一堂喜吃孝心饭。“有人端汤,有人送馍,第一次过这样的日子,真开心。”首届孝道文化节上,70多岁的老人张奇建说,这顿午餐也让他吃得很暖心。除了吃孝心餐,村里10多户家庭代表集体为父母洗脚,不少人表示都是第一次给父母洗脚,感触万分。
就在当天,夹河村孝道协会成立,并且设立了德孝基金,用于关心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孝爱活动。与此同时,把每个月农历初九定为了夹河村的“敬老爱老”日,都会举行隆重且盛大的孝道文化节活动,定期评选出村里的好媳妇、孝心少年等模范人物。
从这一天起,夹河村便与孝道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弘扬推广孝道文化,村子里专门制定了村民行孝须知,从什么是孝、孝的标准、孝的层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如今整整两年时间过去了,夹河村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届孝道文化节,孝文化也逐渐在村子里生根发芽。
说起孝道文化节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夹河村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孝道文化节发起人的张继红感触颇深。从最初的不被理解自掏腰包办活动到后来村里爱心人士的纷纷支持,从十几个人的志愿服务队到如今一百多名志愿者加入孝道活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文化节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传承了孝道,让邻里关系更和睦,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两年来村里也涌现出了不少孝老爱亲的模范人物,有照顾瘫痪20余年丈夫的好媳妇韩社梅,照顾九十多岁婆婆多年的好儿媳邢双侠等。
夹河村孝道文化节成了当地老百姓习以为常的文化大餐,两年来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观摩学习孝道文化建设。伴随着孝道文化节的兴起,村里其他文化活动也丰富起来。闲暇时间到文化书屋看书的人多了,晚上跳广场舞的队伍壮大了,每逢春节,村民篮球赛、乒乓球赛等活动又重新被组织起来了……张继红说,未来要通过弘扬孝道文化,让村子成为一个尊老、向善、文明、富裕、和谐的美好家园。
【民权县北关镇】贯穿村里的东西路 终于变成了水泥路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 记者 韩争强
这次国庆节回老家探望亲人时,家乡给我印象中最大的变化是,贯穿村中的东西路终于在中秋节前铺设了水泥路,乡亲们雨雪天气里再去东边的郭庄村时,再也不用绕行了,也不用再踏泥泞了。
读到这里,你或许会认为,我的家乡不知道多么偏僻,经济多么落后呢!其实不然。
我的家乡就是素有“中国画虎之乡”美誉的民权县北关镇,这里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以著名的李馆地道战闻名全国。多年来,一直是周边十几个乡镇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
但我所在的村属于该镇的一个自然村,村西与兰考县许河乡搭界,北望山东省曹县楼庄乡,相对偏僻、闭塞一些。1998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每次雨雪天气回老家我就发愁。通往村里的三条路,雨雪天气里全是泥路,别说骑摩托车,连步行都困难。后来,从镇里通往郭庄村的柏油路率先修了。但雨雪天气里,我还不敢轻易回家。那时,从郭庄村通往我村的东西路,很“带”(人流车流很高的意思),但东西狭长的郭庄村至我村,还是普通的泥土路,一遇到雨雪天气,大坑小坑接连不断,路面泥泞不堪,根本无法骑车通行。因为交通不便,离乡近20年来,走这个东西路不超过3次。每次回村里,我均是绕行李庄村或者王小楼村。
这个国庆节回家,驾车回村,一拐上村中的东西路就发现,平坦的水泥路已经修好了。父亲说,这是在八月十二夜里修的,铺得很快,一夜就铺好了,以后,去郭庄村就方便了。
乡亲说,我们村里的乡村道路呈“日”字形,就像一个轿子,以后这个贯穿东西的道路硬化后,“横”就有力了,村里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村中面貌也得到提升。他们期盼,乡里县里的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协调与兰考县许河乡的关系,把村后连接许河乡张油坊村的乡村道路也硬化了,打通连通两县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惠及周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