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听,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办学百年的雄浑钟声

发布时间:2018-12-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华南理工大学石牌校区呈钟形布局,警醒学子勤学报国

  悠悠百年,岁月流金,风物变迁,教泽承传。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传奇,华南理工大学,自不例外,且愈加生动,颇多精彩。时光流转,凝神回望,那激荡心绪的,不仅是一种铿锵有力的刚毅,也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温暖;不仅是一串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种求实奋进的精神……

  百年奋斗,铸就不朽丰碑。世纪坚守,谱写恢宏篇章。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华工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循大学之道,开风气之先,怀爱国之心,负兴国之责,服务民生福祉,引领时代前行,推动历史进程,终成万千气象。

  红色基因:我以我血荐轩辕

  华工办学历史悠久,1951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13次政务会议批准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将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及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成为独立的工学院。这四所院校也成为华工的基本办学源头院校。其中,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及其前身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因对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突出贡献,尤为引人瞩目,世称“红色甲工”。自甲工1918年成立起,历史的车轮走过了整整一百年。

  红色甲工是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当时青年师生中涌现出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如杨匏安、阮啸仙、周文雍、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黄居仁等,他们中有人是中共广东党、团组织的创建者,有人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者和践行者,每个人都有一段追寻理想、投身时代风云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翻江倒海卷巨澜,用鲜血和赤诚之心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

  “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这刑场作为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语文教科书中《刑场上的婚礼》歌颂了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领导人周文雍和陈铁军的感人事迹。他们身陷囹圄,受到严刑拷打,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留下一段广为传颂的血色浪漫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为“华工精神”注入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华工的人文景观也同样昭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刘义亭和青砖堡是烽火岁月中留存下来的风雨印迹。在五山校区北区长江北路中段梁山山腰上,一条容两三人并肩而行的石板小路,曲径通幽,隐约可见被横生的灌木和大树所环绕之处,开辟一方隐秘天地,期间伫立山间小亭,即为刘义亭。刘义亭是纪念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故事。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名为“义”,刘永福的一生,无悔于“义”字。他曾先后率军在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在台湾抗击日本侵略者。清末民初,刘永福曾驻军于此处。同样位于北区贺兰山上的晚清建筑青砖堡,据说也曾是刘永福驻军之地。碉堡为青砖砌筑,主体被一棵大榕树“包裹”,墙体内外均布满榕树的气根。堡和树融为一体,堪为奇观。徜徉于周围,恍如隔世,历史在这里回荡……刘义亭、青砖堡等早期人文景观勉励学子勿忘历史,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校园的故事承载着华工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魂魄,华园无声的景物也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而追求民族振兴和兴学强国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南理工人,身处其中时,便可感受到历史积淀下来的深沉与厚重……

  进军科学:栉风沐雨创业艰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尤其是当时的工业基础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迫切需要带领工业发展的工科人才。

  1952年年底至1957年间,在原有四所基本办学源头院校基础上,又有广西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9院校工科方面的学院和系科并入。

  一时间,一批背景迥异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的青春、激情、梦想与命运,都与这座文脉悠远的古老校园休戚与共。院系大调整为华南工学院汇聚了一大批知名的工科专家和高级知识分子,共计200余名教师,包括毕业于6个发达国家20多所世界名校的40多名教授齐聚,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办学背景的院、系、科和专业,都在这座校园里融汇在一起。

  他们很多都已经站在学科的前沿,建筑、造船和飞机设计专家罗明燏,电子专家冯秉铨,被誉为“珠峰测高第一人”的测绘专家陈永龄,造纸专家王宗和等。他们或才华横溢,德高望重;或治学谨严,著述丰富;或经验独到,决策有方,他们的到来,使得华工在初创时就气象万千,兼容并蓄、底蕴深厚、学风淳朴、思想活跃。

  罗明燏是华南工学院首任院长,他是钱学森的学长兼好友,是中国科学界与教育界的一位奇人,精通英、德、法文,在建筑工程和结构力学等领域有很深的研究与建树,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之深、涉猎之广,令人惊诧,他主持和审查的公路、桥梁、水坝、机场等大中型工程项目有200余项,人称中国的“海、陆、空专家”。罗明燏非常欣赏萧伯纳的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暂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辉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不仅是罗明燏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成为华工组建之初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在华工东湖湖畔立着一座名人雕塑,一位慈祥的老者笑容可掬,目光睿智。雕塑所描刻的形象,就是华园里大名鼎鼎的冯秉铨先生。1958年,电子管模拟计算机由华工研制成功,在全国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展览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华南工学院的模拟计算机”是“尖端的科学技术成就”。主持该项研究的正是冯秉铨。冯秉铨这三个字意味着一段传奇故事:1956年全国第二次院系调整,原华工电讯工程系的大部分人员和设备调往成都。在只有3个老师的情况下,为了重建电讯工程系,冯秉铨一个人要开12门专业课,高峰时期,每周上课27学时。每次都是他自己先讲,再把讲稿给青年教师,手把手带出一批优秀教师。他曾自掏腰包,花费380余元购买英文打字机,以便开展工作,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冯秉铨说:著书立说固然可喜,但“愿得英才三千数,高峰深处共研寻”更加可贵。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听,这是华南理工大学办学百年的雄浑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