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美国瑞士科学家共同得奖!
发布时间:2021-08-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瑞士科学家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和瑞士科学家迪迪埃·奎洛兹 (Didier Queloz)。
他们将获得金质奖章、证书,并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54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其中詹姆斯·皮布尔斯获得450万瑞典克朗,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共享450万瑞典克朗。
颁奖词:
2019年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研究了拥有数十亿个星系和星系团的宇宙。他的理论框架发展了20多年,是我们现代理解从大爆炸到现在的宇宙历史的基础。
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探索了我们的家星系——银河系,寻找未知的世界。1995年,他们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行星,一颗系外行星,围绕着一颗太阳型恒星——51帕伽西。他们开启了天文学的一场革命,自那以后银河系已经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奇异的新世界仍在不断被发现,其大小、形状和轨道之丰富令人难以置信。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
菲利普·詹姆斯·埃德温·皮布尔斯,1935年4月25日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尼伯,加拿大-美国物理学家和理论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阿尔贝特·爱因斯坦荣誉科学教授。
自从1970年以来,他被广泛认为是世界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在这期间,他主要对原始核合成,暗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和结构形成等领域做出了理论贡献。他的三本教科书(物理宇宙学,1971年;宇宙的大尺度结构,1980年;物理宇宙学原理,1993年)已经成为这些领域标准的参考文献。
迪迪埃·奎洛兹(生于1966年2月23日)是一位瑞士天文学家,在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天体物理学小组和日内瓦大学发现了大量太阳系外的行星。
使用径向速度测量(多普勒频谱)对51个Pegasi进行了分析,惊讶地发现了一颗公转周期为4.2天的行星。
这颗名为51帕伽西b的行星挑战了当时人们所接受的行星形成的观点,即它是灼热的木星或烘烤者。
他获得了2011年BBVA基金会基础科学前沿知识奖(与米歇尔·马约尔共同获奖),获奖原因是他开发了新的天文仪器和实验技术,首次观测了太阳系外的行星。2017年,他获得了沃尔夫物理学奖
米歇尔·马约尔是瑞士天文学家,任教于日内瓦大学天文学系,已于2007年退休,但仍以荣誉退休教授身份持续进行研究。
1995年,和迪迪埃·奎洛兹兹于1995年一起发现了第一个环绕类太阳恒星飞马座51的行星飞马座51b。
2003年时他开始使用目前仍使用的仪器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igh Accuracy Radial velocity Planet Searcher, HARPS)。
2007年他是在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所属拉西拉天文台发现格利泽581c的11位欧洲科学家之一,这是首颗位在适居带内的太阳系外行星。
2009年马约尔和他的团队发现环绕主序星的,目前质量最小的太阳系外行星格利泽581e。
2019年谁将“抱得”诺奖归?
目前,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揭晓,其余奖项将花落谁家?
公布其余各奖项的具体时间如下(均为北京时间):
化学奖:10月9日 17:45
文学奖:10月10日 17:45 (2018与2019两年同颁)
和平奖:10月11日 17:00
经济学奖:10月14日 17:45
关于诺贝尔奖
百年前,物理学曾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科,也是1895年、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要求设立五大奖项的遗嘱中,最先被提到的领域。
1895年11月27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签署了他最后的遗嘱,将财产中的最大一份给了一系列奖项,即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
2018年诺贝尔奖只颁发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和平和经济学五个奖项,文学奖推迟颁发,替代方案为“计划于2019年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来自诺贝尔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资收益。随着诺贝尔基金的收益变化,诺贝尔奖的奖金有所浮动。
2001年至2011年的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2012年至2016年因基金收益下降,奖金下调为800万瑞典克朗。2017年,基金财务状况好转,奖金改为900万瑞典克朗(约合654万元人民币)。
诺贝尔物理学奖近5年获奖者
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获奖,理由是“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获奖,理由是“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
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获奖,理由是“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获奖,理由是“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的新型节能光源”。
“数”说诺贝尔奖
112次:
1901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共颁发过112次。其中有六个年份没有颁发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根据组委会的章程,如果候选人的贡献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奖金将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没有合适人选,奖金将被加入到基金会的初始资金中。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奖较少颁出。
210人:
1901-2016年,共210人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在1956年、197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5岁:
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William Lawrence Bragg,获奖时是25岁。1915年,他和他的父亲William Henry Bragg同时获奖。
96岁:
2018年,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以96岁高龄获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的最年长者。
6座物理学奖杯:
在百余年中,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3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