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有错拒改的底气到底在哪
发布时间:2021-08-1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老板娘用牙咬开火腿肠放到炒饭中,厨师将手指伸进锅里沾汤汁尝味道,员工协助黑作坊入驻平台……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后,日前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连续发声,并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今半个月过去,“饿了么”果真“改了么”?近日,记者多路暗访发现,涉嫌无照经营、登记地址虚假、盗用后厨照片等行为仍大量存在于“饿了么”平台。(3月28日《北京晨报》)
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我们本以为在媒体的曝光、舆论的声讨、以及监管部门的顺势介入下,“饿了么”定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痛改前非,但僵硬的现实却用尴尬的实例反证着我们的期望是多么的想当然。半个多月来,那些曾经被媒体曝光的系列问题不但没有丝毫整改,反倒一如既往的存在于这个平台。而“饿了么”当初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现今看起来也不过是其“四面楚歌”下对付舆论的一场公关秀。
“我有错,但我坚决不改正”,这或许是对“饿了么”当下傲慢态度的最好刻画。但让人想不通的是,作为一个以服务为宗旨的订餐平台,它究竟是哪里来的底气才使得它有了我行我素的动力,并置法律法规、部门监管、舆论呼声于不顾。
这可能与舆论的聚焦效应有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众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其信息源主要来自网友曝和媒体披露这两个方面。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这两种方式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来民众关注的目光,并衍生出强烈的聚焦效应。但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又无时无刻不在用另外的话题冲淡着现有的讨论,以至于很多事件民众还没看到解决的结果就被另外的舆论掩盖了。深谙舆论走向的“饿了么”将这一法则运用到了极致。在被媒体曝光以及舆论讨伐之初,其低头认错的模样及高调承诺的庄重,总让人觉得这事会得到妥善解决,但舆论“过境”后,它瞬间变脸的可憎却又无不用嘲讽的口吻告诉大家,它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寄希望于廉价的承诺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罢了。
如果说舆论的这种聚焦效应是在给“饿了么”底气十足的傲慢提供生长土壤的话,那么,监管上的夹生便是在给它输送源源不断的养料。“饿了么”平台上那些无证经营、登记地址虚假的餐馆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存在,根本上的原因还在于监管的触角没有延伸至这些地方,以至于它们可以有恃无恐的将自己的商品通过违规的渠道拿去贩卖。而这个时候,本该负有审核、登记之责的“饿了么”平台却并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法》履行相应的责任,反倒与这些餐馆沆瀣一气,共同欺骗消费者。可以说,正是监管部门对违法小餐馆的经营无力以及对“饿了么”平台的一路绿灯,才使得二者可以在物质诱惑的驱使下,不顾民意呼声、不管食品安全,一而再、再而三的将这一违法行为延续至当下。不妨作一个设想,假如此次曝光“饿了么”后续问题的不是记者,而是相应的监管部门,对“饿了么”的震慑效果又是不是会不一样。
以此来看,要想从根本上消除“饿了么”“我有错但拒不改正”的十足底气与嚣张狂妄,一方面是要尽可能改变舆论一味追求热点的不良嗜好,并杜绝那些投机取巧的舆论利用术。另一方面则是要让监管真正长出牙齿,并用其制度的刚性给违法行为严肃的惩罚和足够的震慑。只有当这些落到实处,有错拒改的戾气才不可能有成长的土壤。(张 剑)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饿了么”有错拒改的底气到底在哪